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唐玨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攻關期的經濟必然會對金融服務提出新需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精準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創新金融服務,讓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源;聚焦產業優化升級這一重要領域,構建起契合創新驅動發展需要的融資結構;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讓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源。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金融也會不斷發展,但立足于實體經濟的金融發展,不只是總量規模的增長,還意味著金融體系結構層次的不斷優化,金融產品的創新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要求我們在關注金融資產總量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金融資本的投向和金融資產的質量,一方面要盡可能將有限的金融資源引向有潛力、高效益的領域與企業,從而有效增加單位金融資本的產出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對于金融發展過程中各種脫離實體經濟和過度金融化的傾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并通過加強審慎管理,及時糾正各種潛在的金融經濟失調風險,通過加強考核、窗口指導等方式引導資金更多地進入實體經濟領域。
選擇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產業領域。產業是經濟發展的脊梁。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具有創新驅動、效率導向的特征。通過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領域,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是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根據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需要統籌兼顧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在對實體經濟進行增量優化的同時兼顧存量調整。在現階段,我國應把產業技術創新,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并為其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
與此同時,鑒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比較長的培育期,為避免出現產業轉型過程中“舊的下的快、新的起不來”的斷檔期,在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應注意金融服務于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實現新舊產業平穩過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傳統產業的技術積累、產業支撐等為基礎,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也離不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帶動。因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相并舉的產業發展之路,是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
構建更加有助于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融資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需要構建創新友好型的融資結構。我國大量科技創新型企業具有投入大、風險高,且缺乏可抵押資產的特點,很難從銀行獲取所需資金。因此,優化融資結構的重點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具有豐富的內涵,從交易品種來看,可以分為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及衍生品市場。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多層次資本市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因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使承擔高風險的投資者分享高收益,同時,股權的分散化和流動性又有助于共擔投資風險。這一“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不僅可滿足科創型企業的融資需求,還能通過市場發現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潛力企業,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成長,促進產品、企業與產業三個層面的優化升級,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體而言,只有順應和引領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有效發揮金融服務功能的融資結構,才能實現金融與經濟的和諧共生。因此,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既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相對比重,也要優化銀行服務,改善間接融資,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優化信貸增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金融體制改革亦如此。金融作為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改革中也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發揮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金融價格的市場化。價格是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信號。提升金融價格市場化程度,是更好發揮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題中應有之義。利率與匯率是兩個重要的金融價格,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明顯成就,但還需往前邁步——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任務是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并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是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二是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多元化。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是通過眾多微觀主體的自我決策而實現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的主體,金融機構遵循市場規律進行自主決策是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要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的布局需滿足實體企業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
以金融服務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在金融發展當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形式,就是發揮政策性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作用,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利用財政貼息、擔保風險補償等手段建立實體投資風險分散分擔機制,發揮其“四兩撥千金”的功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高效率領域。同時,也要防止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給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構成負面影響。
來源:《學術前沿》雜志2020年7月下
原文責編:馬冰瑩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