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形象表達。作為中國白酒龍頭企業,五糧液集團在發展中始終做到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
五糧液集團響應“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通過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等幫扶措施,切實把幫扶工作做到貧困群眾身邊、做到貧困群眾心里,積極帶動川南地區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之路,展現出一家國有企的使命擔當。近5年來,五糧液集團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6.19億元,直接受益貧困群眾達到15萬人以上;惠及群眾近100萬人,對口幫扶的三個縣全部“零漏評、零錯退、零返貧、群眾滿意度高”,高質量退出貧困縣序列。
“酒香”四溢 為山鄉送去真實惠
夏秋之交,從宜賓市區往南,沿著高速公路往長寧、興文方向一路行駛,隨處可以看到沉甸甸的高粱爬滿山坡,稻田里精心栽種的水稻拼出五糧液的標志文字,讓不少初到川南的游客忍不住驚嘆。“這些都是專門用于釀酒的原糧。”村民總會這樣介紹。從“一粒糧食到一滴美酒”,既是舌尖味蕾美味期待,也承載著當地百姓脫貧奔小康的希望。
作為一家以酒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五糧液集團擁有國內規模較大的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生產基地。依托酒業主業建設的高標準萬畝釀酒專用糧基地,是五糧液集團工業反哺農業、發揮優勢、結合主業提升扶貧可持續的重要戰略性產業。
按照“從一粒糧食到一滴美酒”產品質量100%可預檢、可溯源、可管控的準則導向,五糧液集團采取核心示范、訂單農業、戰略合作建設等模式,建成以宜賓為核心、四川為主體的可幫助10余萬戶貧困群眾增收1億元的100萬畝釀酒專用糧基地,打通了種植、收儲、調運全產業鏈,建立起綠色有機標準為主導的釀酒專用糧供應體系,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精準扶貧創新模板、示范標桿。
“要讓貧困地區的群眾穩定脫貧、長遠發展,必須選對適合他們發展的產業。”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帶領集團和當地農民一起“創業”。
“從得知五糧液幫扶我們村,到首批愛心產品的購買,再到自身來到五糧液的見聞,真切地感受到五糧液人的淳樸與熱情,我們的花菇、藏木耳銷路不用愁了,我也會把自己的培植技術再鞏固、再摸索!”理塘縣農副產品培植技術員黃某說。對口幫扶理塘縣后,五糧液集團捐資210萬元、整合1600余萬元建設五糧液極地果蔬(香菇)產業示范基地,年產香菇70萬袋、木耳30萬棒、產值15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向群眾分紅150余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1萬元,基地帶動周邊7個貧困村近400戶群眾增收致富。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省定貧困縣興文縣是苗族聚居縣,根據興文縣留守婦女多、就業機會少、舊房院落閑置等實際情況,五糧液集團“對癥下藥”,向九角村、新陽村等貧困村捐贈300套縫紉設備和100萬元專項資金,并提供技術、訂單銷售和管理服務等配套幫扶“組合拳”。一個個在家門口就業的“扶貧車間”機器轟隆隆地轉起來。扶貧車間解決了500多名婦女就業,人均月收入1800—3000元,年增收共計1200萬元。此外,五糧液集團以公司經營理念助推產業融合發展,在興文縣打造種養搭配、產業融合的五糧液青山巖竹林(苗圃)產業示范基地,以紙漿竹為主,發展竹石盆景、林下種養殖業等輔助產業,股權量化分紅10萬元,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
“志智雙扶” 為山鄉帶來“金鑰匙”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五糧液集團的扶貧工作,沒有停留在單純的送錢送物上,而是堅持“志智雙扶”這個抓手,做到富“口袋”更富“腦袋”,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看看人家咋個搞富裕的,我們一定也要繼續加油干。”興文縣毛村的“露天電影院”里,村民易某看完時下熱映的扶貧專題影片《十八洞村》后,心中更加堅定,“我們村也會很快富起來的。”
正是在湘西十八洞村的梨子寨,“精準扶貧”四個字第一次被提出——電影《十八洞村》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為原型,講述退伍軍人楊英俊和楊家兄弟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感人故事。作為聯合出品方,五糧液集團把影片送到川南,希望借此影片讓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聚力聚焦,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修學校、拍電影、排舞臺劇……這些與扶貧看似關系不大的“文藝范兒”,都是五糧液集團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從生動講述川南山鄉精準扶貧故事的情景劇《大國酒情》, 到“情系苗鄉助力脫貧”主題迎新春送文化下鄉活動,再到黨員干部和群眾中間開展的“脫貧攻堅,我們怎么干”大討論……為了進一步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心,不斷豐富精神生活,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五糧液集團一直在努力不斷加大山鄉文化建設力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浸在貧困山村,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思考在外來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如何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強的意識在困難群眾心中慢慢扎了根。
同時,五糧液集團大力支持興文縣、理塘縣、屏山縣等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以及新型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累計投入教育幫扶資金7875萬元,修學校、建教室、捐物資、獎師生,讓寒門學子“能上學、上得起學”,讓貧困農戶“有所長、能致富”。集團精選派出扶貧干部深入一線,充分發揮“頭雁領航、群雁奮飛、雛雁豐翼”的人才雁陣效應,帶領多戶貧困農戶參與資金、生產、市場等企業運營工作,通過實戰實訓,提高貧困農戶的經營管理意識,培養致富帶頭人,為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人才和智力資源。在開展的“產業大戶培訓百鎮行動”中,五糧液集團邀請農業科技專家走進山鄉,開展高粱育苗、種植等技能培訓,通過產業基地、農民夜校等平臺,知名專家教授送教上門、現場教學,在互動交流中貧困群眾把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扶貧尖兵 為山鄉謀劃真點子
作為社會扶貧的重要力量,企業需要人員、資金等全要素投入,才能發揮帶動能力。
李曙光在黨委會、董事會和很多場合都一再強調,企業發展得益于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社會大家庭,要主動扛責盡責,主動投身脫貧攻堅戰,把幫扶工作做好。集團內部,李曙光掛帥擔任脫貧攻堅領導組組長、靠前指揮,明確主要領導抓總、分管領導抓細、部門統籌、黨組織和干部落實的責任體系,構建了“指揮部+參謀室+作戰隊”的“三位一體”扶貧組織架構,形成公司高質量發展與脫貧攻堅“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的同頻共振格局。
“我是2018年被集團選派下來的,經過1個多月的調研思考,采取‘分戶到高管、包干到黨員、結對到支部’的措施,及時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被選派到青山巖村駐村的朱奎,則是五糧液集團派出的“作戰隊”中的一員。為了確保幫扶工作有的放矢、穩步推進,2018年剛一入村,朱奎和村兩委班子一道逐一走訪調研,看人、看房、看吃穿,問生活、問生產、問收入、問期盼……連續兩個多月的深入調研,讓村里的問題慢慢浮出水面:村內基礎設施差,客觀上村民致富乏力等問題,這些都成了朱奎的工作重點。五糧液集團先后選派2名優秀中層干部在興文縣輪崗掛職縣委副書記,選派4名年輕骨干在理塘縣上馬巖村、興文縣青山巖村駐村幫扶。
支部結對是五糧液集團“黨建引領、共融發展”的重要體現,通過支持陣地建設、村企黨建聯建、黨員結對子等方式,不斷提升幫扶地區治理能力。青山巖村黨群中心群眾之家在理塘縣五糧液集團極地果蔬(香菇)產業基地組建聯合黨支部,五糧液集團向柏香村捐資64萬元建設“五糧新村·厚德柏香”村企黨建聯建示范點……形成了黨組織建在產業上、黨員聚在產業中、農民富在產業里的互動共融局面。曾經的青山巖村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產業單一,貧困發生率超過20%,通過有力有效的結對幫扶,2018年退出貧困村序列。
從川南山區、大小涼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從苗寨、彝鄉到藏區,從脫貧到振興,五糧液集團按照“公司投入、專業運營、群眾共享”的幫扶思路,充分發揮五糧液“產業多元、平臺多維”的獨特優勢,在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準扶貧、精銳出戰脫貧攻堅,堅持“酒酒”為功,與百姓共釀一派和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