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變革活動的主體,但人民群眾在現實生活中也劃分為不同層次,他們具有不同的生活狀況、利益追求和價值觀念,他們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實際作用力也不盡相同,這樣就產生了無數個互相交錯的力的平行四邊形,在互相作用中產生出一個合力。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領導的科學性能夠提高人民群眾革命的自覺性,將人民群眾自發力量提升為自覺的行動,將不同的力的平行四邊形凝聚起來,形成破除風險和挑戰的合力,形成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人民群眾 前進根本動力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在歷史領域中起作用的最終動力是什么?舊哲學把它歸結為精神因素或絕對理性,唯物史觀在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中發現了動力的動力,即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而生產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毛澤東同志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作為整體概念,是由無數個體構成的,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這些不同意志、不同方向活動的個體無法自發地組織起來,必須依靠政黨才能形成歷史的合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中國人民形成歷史合力的核心動力。
99年前,包括毛澤東、董必武在內的13名代表在上海興業路76號召開黨的“一大”,共產主義的革命火種在黑暗的舊中國悄悄點燃了。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搬掉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創立了新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奮進在新時代,其根本動力正是中國共產黨堅強的領導力和人民群眾巨大推動力的有機統一。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行動目標相一致
美好社會、幸福生活是人類共同的期待和追求,《烏托邦》《太陽城》表達了人類的這種熱切的向往,它們都帶有空想色彩。馬克思構建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矛盾分析批判的基礎上的,是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努力奮斗的目標。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封建專制的雙重壓迫,迫切希望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過上平等、幸福的生活。為了實現這一美好向往,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革命者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但都失敗了。改良主義、資本主義都走不通。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才找到穿越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行動的目標是一致的,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的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黨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中國人民的期盼和奮斗目標,任何與我們黨和人民對立、阻礙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事物都是我們斗爭的對象,也正是黨和人民有著共同目標、共同斗爭對象,黨的領導和人民奮斗的力量形成了社會前進的共同動力。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近代社會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對象。面對殘暴的敵人,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我們黨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1978年,我們黨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的目的是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不適合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從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們黨認真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英明抉擇,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理性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員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老百姓的所想、所盼,站穩群眾立場,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堅持“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對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深刻把握的基礎上,以人民為中心,踐行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制定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新三步走”戰略,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發展趨勢是隱性的,人民的共同意志、根本要求是顯性的,黨的領導符合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追求,與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和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領導的政治方向之所以能與歷史發展趨勢一致,就在于能夠傾聽人民的呼聲,滿足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追求。黨的領導、人民利益和歷史趨勢三者是一致的。歷史發展來自黨和人民的歷史合力,歷史合力體現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共同利益,在二者的關系中,歷史發展趨勢是隱性的,人民的共同意志、根本要求是顯性的,黨的領導只要符合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追求,就與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黨的生命力來自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黨的偉大成就表現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正是由于黨的領導與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才能齊心協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翻身得解放、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我們黨和人民經過艱苦斗爭推翻了剝削人、壓迫人的舊制度,實現了人民利益。改革開放是黨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動力來自人民吃飽肚子的樸素愿望、過富裕生活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某些方面的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強調,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是“三個有利于”,最終是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執政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其價值追求是人民至上,根本原則是人民利益至上。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公開講話的題目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此后,圍繞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一切改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新時代改革發展中,我們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定性勝利,這無不體現了黨的堅強領導,體現了我們黨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