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人民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與實踐邏輯

【摘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的向往;堅持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堅持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的殷切期待;堅持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當家作主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我們黨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人民群眾要求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更高質量的物質生活、更完善的制度體系、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更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更優美的生態環境。為此,我們黨一直在努力,從來沒有松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進入新時代,在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國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力量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針對我國中長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出新的重大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黨的十九大要求,“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為了順應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落實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國家“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等等。即使2019年年末至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很多企業已停工停產,全國各地各部門也依然堅持在“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基礎上,“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通過穩就業、保民生,穩定居民收入、保障人民生活。

經過長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我國居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就業率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由2010年的4.1%下降到了2019年的3.6%,并形成了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好局面。就業狀況的持續改善為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是2013年(18311元)的1.68倍;其中,2019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也分別是2013年的1.6倍和1.7倍。統計口徑改變前,2010年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8779元和6272元,若以此為基準,實際上,我國已經實現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目標。面對疫情給我國帶來的巨大沖擊,我們黨“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以驚人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切實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在美國等其他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的時候,我國依然能夠保持1%的GDP增速,人均GDP增速(按購買力平價測算)也仍將為正值。也就是說,即使存在疫情的負面影響,我國依然保證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目標的順利實現。

為了滿足人民對更高質量物質生活的需要,我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戰略激發產品質量的提升以及中高端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提升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水平;不斷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居民消費水平有了顯著改善,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食品煙酒和衣著支出的比重逐漸下降,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以及醫療保健支出的比重持續穩定上升。居民消費質量明顯提升,食品種類越來越豐富、膳食結構越來越合理,衣著的質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家庭耐用消費品不斷更新換代、日趨現代化。產品質量、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與居民消費水平升級需要之間的差距一直在縮小。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的向往

與我國人民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相一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的重大目標,“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并要求“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了順應人民群眾對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的向往,黨和國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即奮力推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經過長期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居民的信心得到了極大增強。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經過長期實踐,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依托這一制度,“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黨內民主更加廣泛,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全面展開,愛國統一戰線鞏固發展,民族宗教工作創新推進”,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這一制度在保衛人民利益時的高效有力已經為最近發生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機的應對所證明。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果斷采取了宣傳、隔離、新建傳染病醫院、調集全國醫療資源支援武漢等積極應對措施,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很快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堅持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向往

隨著國家物質力量的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邁上新臺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并要求“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堅持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國共產黨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促進高新科技文化產品的研發,鼓勵前沿文化產品的生產投入,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以互聯網建設、管理和運用為依托提高全民文化建設效率,優化社會公共文明服務體制機制,維護人民的文化享有權,加快建設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充分落實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推進普及全體人民的健身運動,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經過長期“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發展,我國人民得到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2018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比2012年翻一番,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精神食糧。2019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比2012年翻一番;公共圖書館機構數比2012年增加了120個;博物館機構數比2012年增加了2050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由2012年的97.5%上升到99.1%;圖書出版印數比2012年增加了22.8億冊;美術館比2018年增加了31個,舉辦展覽次數比2018年增長了3.5%;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45.11萬場次,比2018年增長了11.7%;各類文物機構共舉辦陳列展覽30728個,比2018年增加了2809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舉辦演出71903場,比2018年增長了9.7%。

更重要的是,這種增長還體現在質的方面,群眾文明素養明顯提升。正是因為遵守秩序、互相幫助、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深入人心,所以才有了在抗擊疫情中展現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共度時艱,為抗疫勝利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因為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優秀品質深深扎根于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所以才有了醫務工作者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才有了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中,為成功抗疫提供了堅實保障;正是因為鄰里團結、尊老愛幼的優良美德根植于每一個家庭,所以才有了每個家庭積極參與防疫、宣傳防疫,才有了動員整合社區或村莊的所有資源力量構筑牢不可摧的堅固防線,為成功抗疫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因為愛國守法、克己奉公、團結友善、見義勇為的優秀品德在人民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所以才有了“舍小家、顧大家”的優秀志愿者、具有崇高精神的道德模范,才有了每一位公民自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科學理性對待疫情、響應國家“不聚餐、不聚集、少外出、少流動”的號召,保證了成功抗疫不被個別人的任性葬送。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