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滿足人民群眾對實實在在獲得感的殷切期待
針對新時代人民對社會建設的希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并要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的殷切期待,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應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入園煩”問題,提供科學保育和教育,明確托育服務的政府主管部門,建立龐大且完善的保育和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堅持多勞多得,縮小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切實維護廣大勞動群眾合法權益,幫助廣大勞動群眾排憂解難,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大力提倡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贍養老人,大力發展老齡事業”,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以公平的方式強化住房保障;全面完善救助保障、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制度,發展新時代慈善事業;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爭取“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等等。經過長期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發展,我國居民得到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2019年,全國幼兒園數比2012年增長了55.14%,教職工數比2012年約翻一番;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0多萬,教育總體水平已經躍居世界中上行列;2019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18年增長了7.9%和9.6%,后者增速已經超過前者,收入分配差距得到明顯改善;2018年,全國衛生機構數比2012年增加了47136所,衛生人員數比2012年增長了34.94%,衛生機構床位數比2012年增長了46.8%;2018年,全國養老服務床位數比2012年增長了74.57%,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2012年增長了8.32%,城市養老服務機構由2012年的6464個增長為2017年的9618個,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也正逐步并軌;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計開工約7000萬套,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公租房租賃補貼,上億居民“出棚進樓”,約2億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截至2020年5月17日,全國22個省區市的780個貧困縣已宣布脫貧摘帽,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巨大的中國力量。
我們黨在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在黨領導人民努力抗擊疫情中得到顯著體現。一是保證了“學有所教”,互聯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疫情防控期間大規模的居家學習成為可能;二是保證了“勞有所得”,提高疫情防治人員的薪酬待遇,擴大衛生防疫津貼發放范圍,確保覆蓋全體一線醫務人員;三是保證了“病有所醫”,保證藥店銷售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明碼標價,嚴懲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四是保證了生產生活有序進行,根據受疫情影響的嚴重程度不同,差異化地給予企業、個人補貼或優惠政策,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疫情給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五是保證了脫貧攻堅的順利實現,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即使遭遇疫情沖擊,也一定會克服困難,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這些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堅持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
因應人民對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國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進一步增強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得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環境治理的成效;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展現承擔國際責任和履行國際義務的大國風范,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朝著更符合我國人民群眾利益的方向發展。經過長期“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發展,我國居民建造了景象萬千的美麗家園。
2019年,在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46.6%,超標的占53.4%,這一比例在2018年分別為35.8%和64.2%;酸雨區面積約為47.4萬平方千米,比2018年下降了0.5%;899個縣級水源地3626個問題整治完成了36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899個黑臭水體消除了2513個;長江流域總磷超標斷面數比2018年下降了40.7%;固體廢棄物實際進口量為1348萬噸,比2018年減少了40.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8年降低了4.1%;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由2018年的1.67億立方米/日上升到1.77億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由2018年的72萬噸/日增加至87.08萬噸/日;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3.4%,比2018年上升了1.3%。更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強化了人民群眾尊重自然、保護動物的生態文明意識,有助于“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觀念的樹立。
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我們永遠在路上。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習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求是》,2020年第5期。
③《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
④《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9月12日。
責編/刁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