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現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只有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以改革強動力、添活力,才能使教育始終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推進教育理念變革。樹人先樹德,育人先育心。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持續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優化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構建“必修課+選修課”課程體系,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加快壯大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優先保障編制、全面配備到位,健全與思政課教學科研特點相匹配的評價機制,嚴把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切實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推進教育模式變革。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優先保障貧困地區辦學經費,逐步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教育硬件基礎。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合理配置師資隊伍,通過編制傾斜、職稱評定、待遇保障等方式,引導高素質教師到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學校任教支教,推動鄉村學校師資質量整體提升。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分享模式,加強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推進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構建教育精準扶貧模式,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學生享受到更多優質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推進教育內涵變革。教育不光是規模數量擴大的外延式發展,更應有質量效益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依托高校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圍繞學校整體定位和學科建設,鼓勵高校從“大而全”向“小而精”特色化方向發展。牢牢把握服務發展的辦學目標,聚焦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高校釋放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強化科技創新力度,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加快技術攻關。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建設研發機構、組建研發團隊、開展研發攻關,加快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們責無旁貸。(作者:子吉 劉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