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章政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大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如何暢通國內大循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政認為,堅持效率和質量原則是保障國內大循環實現的必要條件。此外,他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為我們做好國內經濟大循環提供了系統視角。
增強企業微觀活力,切實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許多企業的微觀活力受到直接影響。隨著我國在疫情管控和市場恢復方面的不斷好轉,在確保市場占有和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各種財政、金融、稅收等手段為企業紓困,在銷售渠道拓展、流動資金保障、新產品開發、設備改造更新、員工技能提升等方面提供更加精準、有力、持續的生產支持服務,將是實現良好國內循環的基本手段。
完善城鄉基礎設施,補齊市場最后一公里短板
廣大農村作為內循環的重要市場空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據統計,2019年底,我國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已經達到99%,移動互聯網在貧困地區的建設和普及,加快了電商扶貧的進程和效果。2019年我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已經實現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全覆蓋,短視頻及直播帶貨等社交電商逐漸成為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流通的加速器。因此,加快改善貧困地區鄉村治理格局,繁榮鄉村網絡文化,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將是促進內循環的基本任務。
深化基層綜合治理,優化營商環境
必須加強對經濟內循環實踐多樣性和多元性的認識理解。應積極對各種新型市場問題進行研究,主動地開展基層監管治理創新。在“放管服”政策框架下、在維持市場活力的基礎上,放寬正面清單調控范圍,鼓勵引導電商企業等加入協會組織,以行業組織等為主導開展協同治理將是做好內循環的必要條件。
釋放市場擴張效應,擴大市場消費規模和內涵
促進經濟內循環需要不斷擴大和釋放市場擴張效應,實現生產和流通規模的效果放大。所謂市場擴張效應,是指在經濟發達的高梯度地區和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之間,通過建立原材料、初級產品、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相互銜接的互補型關系,促使經濟不發達的低梯度地區得到發展的一種模式。其中包括扶持不發達地區的初級產品、初級產業和第三產業,以及高梯度地區稅收增加和國家通過稅收轉移支持低梯度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這種新型投入產出關系和生產流通關系的建立擴大,將是深化內循環實踐的重要方向。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良性持續的國內國際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