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建設一個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的社會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建設這樣一個社會的手段是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標準是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為什么要強調這樣一個社會建設目標?因為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是很難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

改革開放之前,由于長期“左”的錯誤束縛,黨和國家的事業陷入危難,國家建設百業待興。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但是,當時的社會狀態如何呢?在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鄧小平同志感嘆:“現在對這樣的問題,還要引起爭論,可見思想僵化。”

針對思想僵化、因循守舊的狀態,他振聾發聵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只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讓中國社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中國才能披荊斬棘、奮勇前行,改變落后面貌,趕上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形成的活力,首先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滿足物質需要的資料,也就是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樸素追求。因而,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推動力。為了組織和進行社會生產,人們必須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采取什么形式好,要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倘若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生產關系中的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就得不到發展,社會勢必缺乏活力。

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錯誤理解得到澄清、思想獲得解放,人們對美好生活包括物質生活的追求得到承認。同時,構建有利于激發人們生產積極性的生產關系,成為體制改革的重要命題。從農村聯產承包開始,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改革一切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讓城鄉間人口自由流動,鼓勵并支持一切勞動者自主擇業創業;單一公有制發展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之下,中國經濟的奇跡是必然發生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形成的活力,還表現為知識、技術的創造力和創新力的活躍。如果說一般意義上的生產勞動、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主要集中于物質生產領域,那么知識、技術要素的活躍則主要集中于精神生產領域。

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教育、文藝等精神生產,推倒壓制科技、文藝精神生產的不實之詞,恢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張揚科學民主、藝術民主,建立和健全人才選拔、獎勵機制,天下英才大有用武之地,極大地解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生產的積極性,科學的春天和文藝的春天都到來了。

由此,在40年的時間里,我們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創新成就顯著,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與之相伴,廣大人民群眾奮發有為、銳意進取,戰勝了一個個風險挑戰、艱難險阻。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社會活力,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是完全正確的。今天,我們能否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驚濤駭浪,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依然要取決于中國社會活力的保持與增強。

為了讓中國社會的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需要確保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在這一模式中,政府治理是保證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特別是,沒有黨領導之下的政府治理,容易陷入無政府主義的亂局,這是中國社會不能承受之重。

民主是現代化社會的標配,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更有理由實行最廣泛的人民民主。不能將一切寄希望于政府權力的擴大,而要讓社會調解和居民自治參與進來。雞毛蒜皮的事都要政府層層審批,活力從何而來?

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模式,可以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比如,在就業等民生問題上,不能只依靠政府治理,而要在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中,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一所學校,行政管理要重在維護教學基本秩序,教學科研則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文化生活上,要讓文化生產人員實行自治,做到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最后就能人人享有。

面對未來可能的驚濤駭浪,躲避是不可能的,害怕是沒有用的。中國人民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只要保持和提升社會活力,中國現代化之路就無可阻擋。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迪]
標簽: 社會   活力   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