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蔡繼明,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郭萬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著眼于解決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著眼于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多策劃戰略戰役性改革,多推動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在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民生服務供給體制、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試驗田”,深圳在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方面積極探索,為全國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站在新起點,深圳經濟特區應如何率先構建全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一起來看。
201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決定,要求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這是中央賦予深圳的新使命、新任務,深圳要有所作為,繼續解放思想,用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率先構建有利于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取消對超大城市人口規模的限制,加大勞動力配置市場化改革力度,著重提高在深圳務工的農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和水平,破解“半城市化”難題。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的大方向是逐步剝離附著在戶籍上的各種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戶籍管理“回歸”其人口登記功能和人口信息收集功能,把身份證功能定位為人口信息載體,在居住地實行“居住證制度”,方便流入地政府管理流入人口,為其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
深圳作為全國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其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經濟承載力都還有進一步擴展的空間。一方面,建議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取消深圳人口規模總量的限制,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盡可能地吸收更多的外來人口到深圳就業、創業和發展,為全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鑒于深圳市常住人口中非戶籍人口占比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建議將中央政府財政資金、建設資金、用地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的“三掛鉤”政策擴展為與城鎮常住人口的增長相掛鉤。與此相對應,深圳應積極探索以常住人口為基本公共服務的新型“人口管理”制度,淡化戶籍福利,以居住證為載體,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作為一種過渡政策,深圳可參照國務院戶籍制度改革對特大型城市的落戶要求,適當放寬積分落戶條件,不完全將戶籍與學歷掛鉤。從長遠來看,深圳要將戶籍福利與居住證福利并軌,實現以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一體化人口管理制度。
全面推進土地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對不同產權主體給予同等保護并賦予其同等入市的權利,實現房地產“二元市場”并軌。一方面,建議將城市化進程中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的違規建筑與占用農地的違法建筑區分開來,以開征房產稅為契機,對其進行“合法化”改革,加快不同產權主體的同權化和市場化改革,實現深圳房地產“二元市場”并軌,從而為遍布全國的“小產權房”治理和“城中村”改造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深圳模式”。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深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常住人口的不斷增加,應加大城市建設用地的有效供給,取消城市人均建設用地100平米的限制,讓城市的空間變化由市場機制去調節,以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規模與結構的變動的需要。
進一步深化資本配置市場化改革,著重解決民間金融的合法合規發展問題,破解金融市場的“壟斷化”,為實體經濟和新經濟提供金融支持。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要豐富和規范金融參與主體,不能只靠國企金融機構,長遠需要依靠金融市場進行有效競爭,讓民營銀行等更多金融主體進入市場,依靠競爭機制高效供給資金,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為此,深圳要加大力度支持民間資本參股或設立民營銀行、財務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融資擔保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鼓勵民營金融機構提高對實體經濟金融需求的匹配度,支持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融合與創新發展,提升資金可獲得性,滿足多樣化資金需求。開展“監管沙盒”試點,為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更大政策空間。
加快科技市場建設,構建科技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著重解決科技成果的產權歸屬問題,通過“去行政化”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創新的知識產權激勵制度。深圳是一個創新的城市,需要發揮知識產權的引導作用,建立有利于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為此,建議深圳加大力度支持科研機構建立知識產權激勵制度。鼓勵以知識產權轉讓、許可、入股等方式獲得市場效益,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建立知識產權質押的貸款金融體系,發展民營科技銀行。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額度。學習借鑒國際成熟的雙層股權制度,支持對異質性股權激勵結構的創新探索。
深化數據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著重解決政府部門的信息“孤島”問題,加快實現政府數據的開放和共享。大數據技術的核心是數據,沒有巨量數據,或者很難獲得數據,再先進的大數據技術也無用武之地。因此,數據的海量性和易得性,構成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礎。深圳要想成功應對大數據時代、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下行政管理面臨的挑戰,需加快推進信息公開和信息共享立法,通過立法構建信息開放共享的頂層設計,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實現政府部門的數據開放共享,并推動政府部門與社會的數據開放共享。在條件成熟時,深圳要積極探索與港澳的跨境數據共享,利用大數據技術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良性持續的國內國際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