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賦予我們重大責任、重大機遇。我們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著眼更好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緊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關鍵,突出山東特色和比較優勢,深入開展沿黃地區普查調研,認真編制實施規劃,扎實推進各方面工作,努力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展現山東擔當、貢獻山東力量。
做好系統治理文章,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先行區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我們堅定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重點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保護,落實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區政策措施,深入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推動油田等生產設施全面退出核心區,全面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深化泰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拓展綠色生態空間。高標準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推進灘區土地綜合整治、沿黃防護林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確保黃河水質逐年改善、綠量逐年增長,筑牢黃河下游生態屏障。
做好統籌治水文章,構筑黃河長久安瀾示范帶
黃河下游近800公里懸河,大部分在山東,主河道涵蓋游蕩型、過渡型、彎曲型和尾閭河段,“二級懸河”態勢嚴峻。同時,黃河水是山東供水的主要來源,多年來山東水資源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6。我們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共治”,著力解決黃河流域治水用水安全問題。突出治水患防干旱,以黃河干流、蓄滯洪區、支流河道為架構,統籌推進區域內堤(岸)、疏、蓄、治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實施東平湖蓄滯洪區綜合治理,加快大汶河、小清河、徒駭河等水系防洪工程標準化建設,確保黃河歲歲安瀾。突破工程性缺水瓶頸制約,加快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黃水東調二期工程、峽山水庫膠東調蓄戰略水源地工程和引黃濟青改擴建主體工程相繼建成并通水,正在實施老嵐水庫等樞紐型調蓄工程建設,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加強水環境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加強對河流入???、重點海灣、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創新陸海聯動污染治理機制,增強水體復氧能力和自凈能力,力爭到2025年III類水質斷面達標比例達到55%以上。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規劃期及年度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落實主要領域用水指標,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力爭到2025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90億立方米以內。
做好脫貧攻堅文章,創造灘區居民幸福美好新生活
山東黃河灘區面積大,共1702平方公里,涉及26個縣(市、區)、782個村、60多萬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聚焦“黃河灘”,實施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探索了外遷、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和臨時道路改造提升五種安置方式,目前各項工作已進入全面沖刺階段,今年底將基本完成遷建任務。為保障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推進安置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目前,14個外遷社區配套建設產業園區或招引企業落地,規劃投資110億元,可帶動3萬余人就業。借鑒黃河灘區遷建成功經驗,實施東平湖蓄滯洪區安居工程,統籌考慮防洪滯洪、居民生產、生活安全、自然條件等因素,研究推動東平湖居民遷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農村“七改”等工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沿黃地區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改善。
做好創新引領文章,爭當沿黃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當前,沿黃地區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山東產業結構偏重,制造業轉型發展任務艱巨。我們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實施八大發展戰略,推進九大改革攻堅,培育十強產業集群,奮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蹚出一條路子。做強產業發展優勢,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實施“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開展“數字賦能傳統產業”突破行動,狠抓省市縣三級12121個重點項目建設,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今年以來新經濟新動能逆勢上揚,1—8月“四新”經濟投資增長17.5%。鞏固鄉村振興優勢,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按照“五個振興”要求,完善東中西分類推進機制,形成一整套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政策、制度、標準和考核體系,累計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28個,其中國家級21個,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到近50萬家,糧食生產連續6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厚植科技創新優勢,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深度融合,整合設立每年不少于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加快建設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渤??苿撝行?、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項目經費“包干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1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4.37%。
做好融合發展文章,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競爭力
我們著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出臺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和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構建“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核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加快濟南北跨黃河進程,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支持青島對標深圳特區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西海岸新區創新發展,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全面啟動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做大做強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以同城化為方向,統籌推進交通一體、產業融合、生態共建、文化交流、服務共享,推動濟泰、濟淄同城化和濟齊(河)全面融合,加快青濰日、煙威一體化,完善分工協作、資源利益共享機制,整體打造智慧都市圈。統籌推動三大經濟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謀劃布局3家省級新區。
做好合作共贏文章,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新高地
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我們著眼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制定實施《關于深化改革創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制度創新、高端產業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合作、國際地方經貿合作、人才集聚發展、區域協同開放、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八個新高地,全面塑造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新優勢。搭建“一帶一路”開放合作新平臺,高標準建設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高品質建設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高水平打造“對話山東”“國際客廳”等合作交流品牌,加快建設膠州、臨沂“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構筑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發揮黃河流域唯一出海口、青島和煙臺門戶城市以及優良港口群優勢,編制建設世界一流港口行動方案,打造國際物流輸運綜合交通網絡,支持山東港口集團加大黃河流域內陸港布局力度,力爭三年內陸港數量和規模翻一番;做強“齊魯號”歐亞班列品牌,增開特色班列,1—8月開行數量增長44.5%;推進山東與日韓重要港口自由通航,深化省內海港空港與韓國主要口岸“多港聯動”,構建黃河流域面向日韓、連接歐亞大陸的國際化戰略大通道。
做好交流互鑒文章,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山東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黃河文化富集,“遍地是資源,處處有文化”。我們推動黃河文化與儒家文化、齊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等融合發展,努力講好“黃河故事”山東篇。深入挖掘闡發黃河文化,深度挖掘整理黃河歷史文化資源,闡發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實施文物保護展示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打造“黃河記憶”活態展示中心,建立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數據庫,建設黃河文化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多措并舉弘揚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打造黃河文化旅游長廊,依托泰山、孔子、黃河入海、沂蒙精神等山東特色的黃河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攜手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黃河文化標識體系和國際體驗目的地。實施文化旅游精品戰略,辦好旅游發展大會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擦亮“好客山東”“黃河入海”品牌,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全力打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兩大世界級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平臺,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思想文化品牌。組織開展“齊魯文化絲路行”,積極參與中國文化年、中國旅游年等活動,推動齊魯文化加快走向世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