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打造一體化智慧社區,破解基層治理“煙囪”

摘 要:社區是我國基層社會的“細胞單元”,同時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新一代數字化浪潮的來臨,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創造了歷史性機遇,需要樹立大數據思維,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5G、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推動一體化智慧社區建設,走出基層社會治理的“煙囪”困境。

關鍵詞:智慧社區 數據共享 治理“煙囪”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明了“中國之治”的宏偉目標和道路方向,強調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并將“科技支撐”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以5G、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為實現精準分析、精準服務、精準治理、精準監督、精準反饋,“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社區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較大進展,但是城鄉社區數據共享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除了技術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體制機制方面的影響。

基層社會治理“煙囪”的成因

牽頭部門缺位,統一規劃不足。社區管理和服務涉及多個部門,但缺乏明確的牽頭部門和強有力的組織者。一些地方、部門從自身職能出發,自行研發出一大批信息系統平臺,甚至根據業務內容采取一個接一個的項目化運作,而缺乏統一的規劃部署和科學的頂層設計。這種碎片化的操作導致了互聯互通難、業務協同難、數據共享難,使得系統和數據的“煙囪”越壘越高,各種系統之間割裂越來越嚴重,形成一個接一個的“信息孤島”。

數據共享意愿不強,共享權責不明?;鶎由鐣卫頂祿婕叭丝?、房屋、地理信息、車輛交通、醫療健康、教育文化等多種信息,數據資源極其豐富。然而,這些重要數據掌握在不同部門手中,基于利益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愿共享。不同信息系統內部數據共享比較順暢,但跨部門的橫向數據相互融合程度低,互聯互通困難,“縱強橫弱”的現象比較普遍。

社會力量協同不夠,居民參與程度較低。長期以來,社區建設基本都是政府主導的模式,投入了大量的建設和維護成本,企業和社會組織真正參與的很少。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對于補齊社區基礎設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務體驗、緩解財政壓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依然是政府扮演著“保姆”的角色,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不充分,政府、市場以及社會協同的多方合作機制尚未形成。

痛點需求響應不足,用戶體驗較差。當前,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錯位所造成的。居民的服務需求沒有通過有效渠道進行傳遞,相關部門也只依據自身職能和局部信息進行決策,從而導致服務供給偏離真實需求,對群眾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痛點需求響應不足。在數字化技術背景下,現有的服務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民眾對高品質公共服務的需求。如何以用戶為中心,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時采集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推進能力、業務、數據與體驗感知充分融合,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服務,對于提高用戶體驗具有重要價值。

一體化智慧社區的特征

面對新一輪的數字技術浪潮,社會治理體系正在往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一體化智慧社區建設是以數字時代的人民生活需求和發展為中心,通過應用大數據深度挖掘、5G、知識圖譜、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來激活數據價值;通過數據共享推進跨部門、跨層級的政務服務協同,搭建起業務信息互聯互通、靈活高效的治理平臺;依托現代技術手段為社區居民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帶來全流程的數字化體驗;推動政府及社會資源的整合,提升社區商、貿、綜合服務承載能力,構建市場化的社區商業運營生態;加強城市基層單元的感知、分析和決策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化和精細化效能,全面推進社區可持續性發展。與傳統社區相比,一體化智慧社區具有如下特征:

從“碎片化社區”到“整體型社區”。“碎片化社區”是指社區服務管理的“碎片化”,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條塊分割的政府管理體制?;鶎又卫淼穆毮芊稚⒃诓煌瑢蛹壓筒煌芾聿块T之中,形成了以“塊”為單元的屬地管理和以“條”為線的部門管理兩種分割模式。分割的管理模式必然導致各部門職能交叉、多頭指揮、流程破碎、無人負責等問題。“整體型社區”則是從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整體性出發,通過建立健全統籌有力、權責分明、運轉協調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整合服務與溝通渠道、數據資源、業務流程,為居民提供無縫隙而非分離的高質量服務。

從單一化政府管理到社區自治。之前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過于行政化,市場和社會力量極為薄弱。過度行政化使得社會資源配置模式過于單一,導致社會治理的僵化和低效化。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梢劳猩鐓^服務中心,在此基礎上構建黨組織、居委會、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居民、轄區單位等社區內各主體協調合作、各盡所能的社區復合治理體系,共同提供社區服務、管理社區事務,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建設韌性社區。韌性社區就是增強社區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風險的能力,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以及恢復能力。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來看,韌性社區建設一是要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包括日常的水電氣安全供給、生活重要物資保障、通信網絡順暢使用、應急救災設施齊全、社區醫療資源充足等方面;二是提升社區應急管理的能力,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社區、物業和居民的各自作用,提高社區居民的應急意識,組建社區應急志愿者隊伍,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在出現問題時能夠相互協作,群策群力,提升應急管理的責任意識和參與能力。

從點狀管理到“全周期管理”。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作為城市治理體系的最基礎環節——社區治理的“全周期管理”,就是要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點狀管理現象,將系統思維貫穿于社區建設的立項、規劃、設計、施工到運行、維護等各個環節,對社區居民、物業、社區工作人員等各個利益相關者進行綜合考慮,將管理維度與各種要素有機結合,完善精細化管理標準規范,建立科學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全周期管理體制和機制。

建設一體化智慧社區破除基層治理“煙囪”

一體化智慧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單元,也是智慧城市的縮影。一體化智慧社區建設可有效破除基層治理中的各種“煙囪”,也為社區可持續發展指引了新的方向。應重點關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支撐商業服務模式轉型和加強新型技術應用。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社區一體化建設融合了智慧互聯、共治共享、綠色低碳、開放包容等先進理念,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和迭代應用,圍繞社區居民生活的全鏈條服務需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供相匹配的綜合配套和智慧服務支撐,為社區民眾提供有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社區環境。

隨著新基建的不斷推進,社區治理不再是單一地解決社區安全和物業管理問題,通過頂層設計,可以讓智慧社區向下打通智慧家庭,向上對接智慧城市,構建出良性運營的新社區形態。社區安防、門禁、便民快遞、停車、照明、電水表等實現智能化;家居、家電等智能家庭終端產品廣泛應用;綜合一站式服務,保障特殊人群的正常生活;打造全功能鏈、全生活鏈的服務體系,包括新教育、新醫療、新養老、新交通、新能源、新物流、新零售等,引領未來的生活方式變革。

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技術手段驅動下的社區將是一個更開放、更包容、流動性更強的新型社會形態,需要新的社區治理模式。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各種主體在進行社區管理、提供社區服務時任務需求會更加精確,要求社區治理更智能精準化。數字技術賦予了對社區治理進行深度挖掘與多維分析的能力,進而將推動社區治理由傳統的粗放型向智能化轉變。社區一體化建設通過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在線化、數據化優勢,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加強社區基層單元的感知、分析、決策和預警能力,在服務民生、社區安全、災害預測、應急管理等領域進行應用,將極大提升對各類重點人群的精準服務、對重點區域和突出問題的及時排查和整治,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性,為最大限度降低社區治理成本、提升治理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帶來新的機遇。

支撐商業服務模式轉型。社區一體化下,社區商、貿、公共服務綜合承載能力和運營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將構建市場化的社區商業運營生態。同時社區一體化也是新一輪有效投資的發展平臺,是培育智慧養老、智慧健康、智能家居等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社區一體化在改善大民生的同時,更能驅動大投資、帶動大產業、促進大轉型;通過解決社區場景下人、物、信息三者之間的連接問題,建立起共享、便捷、智能的社區商業服務模式。

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分布式、難篡改、可溯源等特點,可助力跨地域、跨機構實現信任協同,打破信息孤島,進而為數據透明和信任建立提供技術支撐,降低數據共享的安全風險。以身份信息安全為例,居民若擔心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竊取、盜用,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身份信息的每次使用都可以進行完整記錄,如果有異常記錄出現,可以被及時發現,從而保障群眾的信息安全。

【本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以武漢市為例”(項目編號:72042016)資助】

執筆:

陳 濤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孫寧華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徐 松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政務研究中心咨詢顧問

參考文獻

[1]錢玉英:《城鎮化背景下的基層治理:中國的問題與出路》,《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2] 程又中、張勇:《城鄉基層治理:使之走出困境的政府責任》,《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4期。

[3] 劉晶:《公共行政實踐的基本敘事及其碎片化狀況》,《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4] 許曉東:《當前基層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與治理路徑》,《國家治理》,2020年7月第2期。

[5] 劉樂平:《未來社區,一項著眼未來的大手筆》,《浙江經濟》,2019年第7期。

[6] 郭金云、李翔宇:《整體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治理方向》,《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責編:司文君 / 董惠敏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