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大型經濟體,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14億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中等收入群體處于消費優化升級階段,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消費已連續六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引擎”,“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凸顯。無論是短期內落實“六穩”“六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內需都是必然選擇和關鍵之舉。在政策暖風頻吹的同時,我們要在擴大內需上花心思、動腦筋,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為需求“松綁”,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加油”,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堅持擴大內需是“十四五”新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同時,我國產業轉型尚未完成,諸多領域風險不斷累積,諸多深層次改革仍需推進,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均遭受顯著壓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著力擴大內需是對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基點。國內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于雙循環相互促進,我們要以擴大內需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起點和基礎,作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長期戰略取向和政策選擇,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做好擴大內需這篇“大文章”。
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消費是最終需求,在社會再生產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是潛力最大的內需,也是超大規模市場的直接體現。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就要供給側與需求側共同發力,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讓消費“熱”起來,生產“活”起來,確保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我們要有保有壓,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補齊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公共醫療、基礎教育、保障住房等領域短板,消除人們消費的后顧之憂,讓公共消費發揮“乘數效應”。要利用好消費升級機會,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真正讓居民敢于消費、愿意消費、有地方消費,暢通供需更高水平良性循環。
發揮好精準投資、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為經濟賦能提速。投資相比消費和外貿,乘數效應大,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要千方百計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也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但也要謹防盲目貪大求快,更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讓粗放的投資拉動模式回歸。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重在精準投資、有效投資,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靈活運用“疏堵結合”的宏觀政策搭配,精準引導要素資源流向,既切斷過剩產能領域的“隱性臍帶”,也為新興領域騰挪出市場空間和杠桿空間。要聚焦民生領域、拓展投資空間,實施以改善民生需求為導向的有效投資,形成新的投資增長點。要充分調動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投資積極性,鼓勵國有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進行前瞻性投資的同時,加快推進放管服,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面對疫情巨大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經濟穩步恢復,前三季度多項指標展現出強大韌性、巨大潛力和回旋余地。只要我們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擴大內需這一連通雙循環的戰略基點,推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一定能在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中化“危”為“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實現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作者:黃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