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高質量學術創業的瓶頸與推進策略

【摘要】地方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動,不僅與學科專業緊密結合,而且體現著學科間的差異。學術創業政策、創業身份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著地方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力。因此,可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突破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困境,推動實現高質量的學術創業。

【關鍵詞】地方高校 教師 學術創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廣大地方高校教師是利用知識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力軍,他們積極響應國家創新創業政策,但同時面臨著一些困境,制約學術創業活動的深入開展,影響高校和社會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為此,可從政府、地方高校、教師三個層面入手,破解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困境。

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的響應機制

積極參與學術創業活動。一般認為,學術創業指的是研究機構或學者利用科研成果進行的商業化活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教師作為知識、技術、專利的擁有者,積極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創辦衍生企業、開展技術轉讓、進行合同研究、參與行業培訓、提供服務咨詢等多種形式的學術創業活動。學術創業活動不僅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還可以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在學術創業過程中,地方高校教師能夠區分教學、科研工作和學術創業活動的關系,認識到高校教師學術創業活動的首要目標不是獲取商業利益,而是搭建科研成果的轉化平臺,更好地促進科研和教學工作開展以及創業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緊密結合自身學科專業。學術創業與其他社會創業形式相比,區別在于科研人員是基于自身或所在機構的科研成果進行創業活動。從學術創業的內容上看,地方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動與教師自己的學科專業和科研方向密切相關;從學術創業的環境上看,地方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動是在非商業環境氛圍的高校中孵化出來的;從學術創業的資源上看,地方高校教師在學術創業過程中積極利用所在高校的辦學優勢、學科特色、學術團隊、學術資源、校友資源、社會聲譽等。因此,基于學科專業的學術創業活動,是地方高校教師創業活動區別于其他社會主體創業活動的最顯著特征。

創業形式彰顯學科差異。一般來說,理工科專業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動,更多的表現為利用專利和技術創辦衍生企業、進行技術轉化、申請技術入股、擔任技術顧問等,而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教師的學術創業形式,更多表現為合同研究、顧問咨詢、培訓服務、公眾演講、創業教育、組織展覽等。由此可見,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學術創業形式和類型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術創業活動具備鮮明的商業價值,而有些雖然商業價值較低,但卻具備更深遠的社會價值,比如對學生進行的創業教育,可能對地方高校的創業生態系統帶來更加廣泛的影響。因此,現在一般將超越傳統教學和科研之外的商業化或非商業化活動,統稱為學術創業活動。

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面臨的困境

國家的學術創業政策尚未落實到位。當前,國家和省級政府層面相繼發布了學術創業的相關文件,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可以說,我國科研人員學術創業的政策框架和政策環境已經初步具備。但有些地方高校在政策的對接和落實方面不夠到位,導致地方高校教師在創業過程中的政策獲得感不強,造成了政府層面鼓勵學術創業 “雷聲大”,而地方高校落實學術創業“雨點小”的尷尬局面。不可否認,有些地方高校已經結合國家和省級文件要求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這些措施與政府層面的學術創業政策尚未完全對接、徹底打通。此外,不少地方高校現行的財務管理制度僵化,導致報賬手續繁瑣,經費使用率低,嚴重制約著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活動的積極性。

學術創業者的身份認同存在悖論。與其他社會創業主體相比,高校教師在學術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身份認同問題。到底是學者,還是創業者?到底是以創業為主,還是以教學科研為主?這些困惑的客觀存在,反映了地方高校教師在學術創業過程中的身份認同存在悖論。目前從事學術創業的教師對學術創業身份認知還存在著一種揮之不去的糾結感,甚至還有一些迷茫和彷徨,這種內心焦灼、游離、掙扎的狀態,勢必影響著學術創業活動的深入開展。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學術創業活力。決定高校教師學術創業水平、層次以及活躍程度的深層因素,多源于高校所在國家或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我國,研究型大學比地方高校的教師學術創業活力大,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高校比中西部高校的教師學術創業活力大。這種現象背后的邏輯是,地方高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當地創業生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地方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力,更要受制于當地產業經濟發展形態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破解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困境的思路

一是在政府層面。首先,盡快完善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的制度保障體系。政府層面在注重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的同時,可盡快完善高校教師學術創業的制度保障體系,暢通自上而下的學術創業政策鏈,促進區域內的創業生態良性發展,切實為地方高校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動“保駕護航”。其次,探索設立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專項資金。建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試點探索的方式,先在某些省份提供一些專款專用的科研人員學術創業資金,然后結合探索經驗,不斷優化專項資金的政策設計和杠桿驅動,以便精準解決地方高校教師在學術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困難問題。最后,加大學術創業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力度。為鼓勵地方高校教師積極參與學術創業活動,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進一步擴大高校的科研自主權,逐步有條件下放科技成果轉讓的審批權,讓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收益過程中有更大的話語權和自主權。此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也可以逐步放開對地方高校的人員編制和崗位結構限制,讓地方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制定符合辦學實際的人事管理政策措施,消除教師學術創業的后顧之憂,激活教師學術創業的活力。

二是在地方高校層面。首先,將學術創業績效納入職稱評審體系。美國密歇根大學在促進教師學術創業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該校將教師的申請專利、技術轉讓、創造發明的數量,創辦公司的情況以及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情況,作為終身教職和職稱晉升的明確條件。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為了鼓勵高校教師在學術創業中取得優異成績,世界著名高校紛紛出臺獎勵政策和措施,不斷激勵教師的學術創業活動。比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就通過“年度教師研究獎”獎勵教師的創新創業行為。符合地方高校實際的學術創業激勵政策,是激發教師隊伍參與學術創業活動最直接的政策措施。最后,積極培育創新創業氛圍。地方高校不僅要將創業文化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要主動與高校所在區域的產業特征、文化傳統有機結合,精心培育區域內的創新創業文化,積極推動與政府、企業、市場形成互動耦合和相互共生的創業文化體系,提高區域內不同主體間的創新創業能力,著力打造有影響力、輻射力、品牌力的創業文化群落。

三是在地方高校教師層面。首先,樹立正確的學術創業價值觀。地方高校教師在明晰自身價值的前提下,要主動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對標政府部門和學校的學術創業政策,區別看待學者身份和創業者身份,保持兩個身份的平衡和協同,合理分配兩個身份的精力投入,在兩個身份的融合過程中,進行身份悖論整合,推動學術創業“元身份”的形成。其次,主動彌補自身學術創業短板。在學術創業過程中,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創業階段,主動借助專業的市場中介機構,來招募管理團隊、銷售團隊、財務團隊等。除此之外,還要善于從母體高校中獲取便利的資源和條件,在不斷提高自身學術資本轉化能力的同時,主動投身到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進程中,勇于把自己的智慧和學識運用在學術創業中。

(作者為河南工業大學就業創業中心副主任、講師)

【注:本文系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地方高校教師學術創業的響應機制與支持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YJC880022)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連惠薌、廖宇:《高校科研人員創業扶持政策與制度優化》,《中國高校科技》,2017年第4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