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調整和實施新發展戰略,基于世情和國情,根據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并實施關乎國家生存和發展的超前性、長遠性、綱領性、整體性、競爭性和創新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發展應注重培育國內資本和國內市場,并通過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手段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世界大變局 新發展格局 中國資本 中國市場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主動調整經濟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為了適應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中國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中國國內資本匱乏,市場需求不足,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國資本、技術、專家、設備、管理經驗和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中國采取的利用外資和外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嚴重依賴國內勞動力和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和加深,一方面,中國國內資本逐步成長,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國內市場逐步擴張,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也飛速發展,這既是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也得益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然而,近年來全球化浪潮嚴重受阻,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國際市場持續動蕩,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一些國家社會分離、社會分化和社會分裂等情況也進一步惡化。為了適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大變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再一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妥善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方向
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奮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調整和實施新的發展戰略。新的發展戰略,就是基于世情和國情,根據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并實施的關乎國家生存和發展的超前性、長遠性、綱領性、整體性、競爭性和創新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社會生產效率相對比較低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落后,人民的物質生活相對比較貧乏的困境,中國抓住了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在引進外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同時,輸出了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和勞務。外向主導型的發展戰略,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比較務實和有效的戰略選擇。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且當前正處于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應充分利用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設計、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連續多年的中高速發展,不僅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擴張了社會消費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預計二〇二〇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遇到了強大的外部阻力;另一方面,國內生產力與消費力之間存在著不均衡和不對稱的情況,高速發展的供給側并不能有效地滿足高質量的需求側。換句話說,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尚無法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因此,必須進行重大的發展戰略調整。
具體來說,就是要從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外向主導型、追趕型發展戰略,轉變為新時代內向主導型的“雙循環互動”發展戰略。從國內市場到國外市場,從國內資本到外國資本,從市場一體化和全球化到生產一體化和全球化,是一個不斷演變和互動的發展進程。從長遠來看,全球化是大勢所趨,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發展浪潮中的一股暗流和回流。因此,一方面,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進市場一體化和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要將經濟發展重心轉向國內,全面培育和發展國內資本,全力推進自主創新,全面培育和發展國內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各種高層次、高水平和高質量的市場需求。
充分培育、發展和保護國內資本和市場主體
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必須從原來嚴重依賴外國資本和外國市場的外向主導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主要依靠國內資本和國內市場的內向主導型新發展格局,充分培育、發展和保護國內資本,進一步引導和促進國內民間投資,調動和激發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為了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大力發展和保護國內資本,培育和保護國內市場主體,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要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清除阻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流動的一切障礙,從而進一步優化國內土地資源、金融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管理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對此,可以開展全民投資教育,提高全民投資覺悟和市場覺悟,大力提倡、鼓勵、引導、促進和保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國內資本,為實現新經濟發展戰略提供強大的國內資本實力和市場基礎,在更高層面和更大規模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進一步發展國內市場,激發消費活力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就必須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國內市場。而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新經濟發展戰略的基點,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強化國內市場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國內市場新需求。
事實上,中國國內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國城鄉居民購買力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消費模式不斷優化,消費方式、消費觀念不斷升級換代。當前,中國人民對于高質量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
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仍存在供給與需求不相適應,低端產品和服務供大于求,高端產品和服務供不應求的情況。原來長期實行的外向主導型的市場發展戰略,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最初的來料加工到單純的商品出口,從出口轉內銷到出國購物消費,再到海淘和全球購,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反映了中國從出口商品到進口商品的變化歷程,反映了全球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也反映了中國市場發展導向的轉變,更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中國國內市場供求結構和關系的變化。
因此,為了大力培育和發展國內市場,必須進一步激發并擴大中國市場消費活力和消費潛力,提升中國人民的消費水平,大力開展國民消費教育,倡導形成科學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和文明消費的現代消費理念。換句話說,就是既要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消費政策,又要創造良好的現代消費文化;既要引導、刺激和擴大市場消費,又要避免和減少過度消費和浪費。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育、建立起強大的、健康的國內市場,構建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國內大循環新格局,同時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更高起點和更高水平上實現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一體化。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9ZDA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5日。
[2]《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20年10月30日。
責編:臧雪文 / 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