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春江
當前,農業數字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展開,農業數字經濟也應運而生。2019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5778億元,按照現行發展速度,預計到2025年農業數字經濟的規模將達到1.26萬億元,2035年將達到7.8萬億元,2050年達到24萬億元。
鄉村振興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政策、資本、信息、勞動力等。其中信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對資源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實現產業銜接,提高科學管理的水平。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牢牢抓住數字技術這個驅動力,以數字經濟賦能。
實施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要做好“三個工程、一個平臺、一套標準”。三個工程包括數字農業工程,重點解決農業生產方面的問題;數字富民工程,主要解決農村居民收入問題;數字鄉村建設工程,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提高鄉村建設、管理、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把這三項工程統一到一個大平臺,即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此外,為了實現資源共享,要出臺相應的數據和技術標準,保證整個工程的建設能夠實現有序無縫銜接。
數字農業工程重點考慮農業增產增收增效。通過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整個產業鏈的應用,提高勞動者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加速社會分工協作,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質,解決農產品供應鏈的諸多問題。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對農產品供應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匯集生產大數據、加工大數據、流通大數據、消費大數據建設農產品智慧供應鏈,實現生產源頭可追溯、流通過程可控制、供需平衡可響應、應急需求可保證。在供應鏈建設過程中,物流環節仍然存在短板,生鮮農產品物流損耗率和成本較高,要滿足消費者綠色、安全、高品質的產品需求,未來需繼續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富民工程重點聚焦農村居民素質的提升。包括農民技術培訓與知識更新、農民就業幫扶與信息服務、市場信息服務、農業品牌塑造、農產品分級倉儲和電商等。另外,農村地區居民的誠信體系建設應該納入進來。通過數字富民工程,提升農村居民素質,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塑造,提高品牌價值,讓農民更加適應市場化發展。近期對全國31個省份的1萬多份調查問卷表明,目前各級各類鄉村人才仍然短缺,未來鄉村人才的培訓尤為重要。
數字鄉村建設工程重點要實現城鄉均等化,消除數字鴻溝。圍繞提高農村地區居民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為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優質公共資源服務,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與環境保護,創新鄉村發展模式。建議鄉村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考慮,同時加強鄉村數字化實體建設,激活資源要素,發展數字經濟,積極培育親農惠農鄉村新業態、新模式。要加強以大數據為基礎的鄉村治理工作,建設鄉村集體資產、公共服務、公共事務、公共安全、鄉村黨建等數字系統。
此外,建議對數字農業農村技術研發和應用給予補貼。當前鄉村建設資金使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未來如果拿出一定比例,對數字技術的應用給予補貼,將會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