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有關權威專家、學者型領導深入基層一線,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線,就黨的建設、基層治理、生態文明、精準扶貧等重大課題,開展調查研究并形成了眾多兼具理論與實踐意義的國家治理創新經驗課題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認同。以下為部分典型案例代表和參與課題調研的專家學者代表就相關課題發表的觀點摘要。
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原司長、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劉福合:脫貧攻堅實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和示范。中國在減貧事業上的經驗,可以用三句話概括:一是改革開放極大地推動了減貧脫貧事業發展;二是全國積極開展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專項扶貧行動;三是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主體的發展格局。脫貧摘帽后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要拿出實招硬招,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删劢乖趦蓚€方面,一是持續抓好長效產業發展,切實提升脫貧攻堅質量,二是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在新形勢下做好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的工作。
河南省南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鵬: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南陽市委、市政府在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一是以全域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把“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程序貫穿于“六精準”全過程,堅決兌現“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二是“四季戰”持續攻堅。春季抓基本政策落實、基礎項目實施;夏季發展產業、轉移就業;秋季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戶容戶貌,提振貧困群眾精神面貌;冬季扶智和扶志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三是創新實施縣、鄉、村、醫“四集中”,因人施策、應兜盡兜。四是創新完善“四個四”機制,發揮“鯰魚”效應,倒逼責任上肩。五是創新實施“政康保”工程、“政福保”工程、“防貧保”工程,防止返貧。六是運用“短中長”產業扶貧模式、牧原“3+N”產業扶貧模式,夯實致富基礎。
國家稅務總局南通市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劉紅梅:國家稅務總局南通市稅務局堅持“高站位、深融合、強基礎、興文化”,打造了南通稅務“硬核黨建”,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稅收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特色做法有四個方面。一是高站位、講政治,探索實施了機關“第一書記”工作法,使支部的黨性更紅、響應更快、基礎更實、融合更深、氛圍更活、干勁更足。二是深融合、建機制,形成了以黨建引領為“軸心”,以抓收入、抓執法、抓服務、抓隊伍為“驅動”的“一軸四輪”融合黨建工作機制。三是強基礎、立規范,將標準化理念與黨建工作結合,構建的“稅務黨建標準工作體系”被江蘇省發改委、省市場監管局聯合確定為2019年度江蘇省標準化試點項目。四是興文化、強聚神,始終秉承“忠誠擔當、崇法守紀、興稅強國”中國稅務精神,充分發揮組織文化的引領作用。
湖南省祁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鄭國榮:祁陽縣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出臺了《全面推行鄉村治理“村為主”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1+X”文件,全面推行“黨建引領、服務為先、三治融合、以村為主”工作機制,做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黨建引領,破解“人、地、錢”三大治理難題,大力推行“能人治村”,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村集體經濟政策。二是服務為先,構建“縣統籌、鎮負責、村為主”三級聯動格局,實現鄉村治理與服務深度融合。三是結合農村實際,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四是以村為主,在全縣開展“支部創紅旗、黨員創先鋒、群眾創十星”三個層面的示范創建活動,讓廣大黨員群眾學有榜樣、行有示范。
中組部黨建研究所原副巡視員劉劍輝: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在創新國家治理能力中總結實踐經驗,要抓住四個重點。一是國家治理創新要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個根本。把黨的組織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基層社會治理才有重要保障。二是要牢牢抓住思想文化引領這個根基。基層社會治理,關鍵是凝心聚力,只有全體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有了歸屬和認同,才能產生強大的動力。三是要圍繞著“共建、共治、共享”,把社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動員起來,社會治理才能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四是社會治理現代化,關鍵在于方法手段的現代化。在自治、法治、德治和科技方面開展有益實踐,才能推動社會治理不斷完善和發展。
株洲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201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廁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城區高標準建設“建寧驛站”,以“廁所革命”為切入點,探索出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決策觀念的變革,以人民滿意度作為檢驗“廁所革命”成效的第一標準。二是以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質量效率的變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形成高性價比、費省效宏的“廁所革命”株洲模式。三是注重“持續效果”,推動管理標準的變革,確保“一時美”變為“持續美”。四是強化“示范效應”,推動思想認識的變革,群眾的廣泛認可才是“廁所革命”快速推進的關鍵。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孟慶華:商河縣統籌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在四個方面。一是高度重視、強化責任,第一時間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組長的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深入疫情防控一線,嚴格落實“五個凡是”“四個百分之百”“十個一律”要求。二是政企互動,助推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比如,康爾泰公司主動從食品企業轉型升級,集中公司優勢資源生產防疫用品。三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第一時間成立了企業生產服務保障組,對各類企業逐一排查摸底,一企一策精準服務。四是創新舉措,深入推進“拿地即開工”“一次辦成”等改革措施,創新實施“容缺辦理”模式,極大提高了審批效率。
浙江省CT及分子影像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明峰醫學影像研究院院長江浩川: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深切感受到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應急管理體系取得顯著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系統建設和交互的重要性增強。疫情直報系統、預警及聯動協作機制可進一步加強。二是現有醫療體系“重臨床,輕預防”的現狀逐步改變。要建立健全醫防融合機制,完善疾病預警檢測體系,預防和控制健康風險因素。三是多學科、多檢測方式聯動配合,比如在2月份,新版診療方案將CT結果納入湖北臨床診斷標準。四是平戰結合,移動式檢測設備重要性凸顯,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從而更好服務廣大百姓。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江華: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黨建創新為導向,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一是堅持問題導向破解改革難題,以黨建創新推動醫院轉型發展初見成效。國家心血管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國家專科規范化培訓基地等“國字號”相繼落戶醫院。二是應用創新思維引領轉型發展,加強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首創“負面清單”問責模式。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創新智慧黨建,科學規范黨組織管理方式,為保穩定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三是聚焦使命任務拓寬黨建工作新路。強化公立醫院黨建工作融合度,加快公立醫院黨建工作創新度,真正實現以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王君超: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看,國家治理可以理解為一種公共產品的供給。從中國歷史上來看,也有公共產品,例如修長城、糧食儲備等,因此就有了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體系。社會在發展、經濟在變化,國家治理也要跟上社會變化的步伐,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包括推動新時代科學技術的革命,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
(人民論壇記者 王爽 整理)
責編/周艷 常妍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