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發言嘉賓】
龍卿吉 江西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廳長
魏 鈺 廣東省佛山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
胡堅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
孔祥濤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常務理事
汪玉凱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特聘專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統籌社會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在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上,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從實踐和理論的角度對安全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
當前我國風險環境的變化以及如何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孔祥濤:當今風險環境的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百年未有大變局中新型力量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西方霸權開始削弱,國際斗爭非常激烈;第二,國際疫情輸入和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外部環境風險增大;第三,美國發起的打壓和遏制,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風險。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風險環境,需要在各類決策當中增強風險意識,健全重大決策的社會風險評估和治理體系。
中國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總體上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第一,認識剛需。重大風險評估是國家治理和國家長遠發展的剛需,我國社會風險評估面臨的需求強烈,發展勢頭非常好,有良好的成長性。第二,明確思路。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制度體系,國家層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法律、政策,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第三,抓住重點。一是制定一部法律。探索制定專門的法律,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防范風險提供權威的法律依據。二是建立四個體系。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制度體系,分類科學、全面客觀的標準體系,公平公正、規范合理的管理評價體系,競爭有序、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體系。三是建設三支隊伍。高水平的學術研究隊伍,高水平的決策和管理隊伍,高水平的第三方評估專業隊伍。四是打通關聯。堅持系統觀念,打通經濟與財政影響評價、技術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社會風險評估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各領域風險評估與治理的全域化、系統化、集成化、精準化。
數字化深刻影響著應急管理的現代化,數字化與安全(應急)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有哪些
汪玉凱:對于應急管理的現狀,我有以下兩個判斷。第一,公共安全受到空前重視,但應急管理整體形勢不容樂觀;第二,從應急管理數字化轉型來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數字化轉型還不到位,應急管理數字化還未達到預期目標。
建議從三個方面助推應急管理現代化:第一,加快應急管理組織架構的數字化。進一步優化應急管理組織結構,包括應急部、公安部、衛健委等如何通過數字化建立共享機制,提升應急能力。第二,加快數字化應急體系建設。提升預防和預警能力,做到一張網做好重大風險防控,一盤棋布設安全應急資源,一平臺構建應急指揮系統,一體化推進應急專兼隊伍建設。第三,提高應急大數據的數據資源整合和數據治理能力。應急管理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急管理過程中數據的有效治理和數據治理能力的提升。
胡堅波:當前,我們正處于制造業變革與數字經濟浪潮歷史性交匯期。互聯網由消費互聯網向生產性互聯網延伸,工業與互聯網深入融合,由單點的信息技術應用發展成為全面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體系。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通過實現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重塑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在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仍存在信息化與安全生產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動安全生產創新力度不夠、安全生產信息交換共享不足等問題。深化信息技術應用是提升我國安全生產水平的迫切需求,在新應用需求牽引之下,工業互聯網帶動新型安全(應急)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的安全監控管理信息系統、本質安全裝備、應急救援裝備和安全傳感產品綜合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升級為“采集+工業互聯網平臺+安全產品+安全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了綜合的安全生產智能管控服務。工業互聯網通過對傳統環節進行改造帶動安全(應急)產業拓展,通過新模式新服務推動安全(應急)產業創新發展。
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城市安全發展的創新實踐
龍卿吉:近年來,江西把安全貫穿于城市發展各環節、各領域,加快構建以安全生產為基礎的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推進城市安全發展需著力把握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城市安全監管體制機制。2018年,江西省在省安委會框架下,創新成立了13個安全專業委員會,其中包括城市運行安全專業委員會,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到“一龍管水”的轉變。二是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突出抓好城鎮人口密集區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搬遷改造工作,從源頭上徹底根除重大安全風險。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城市”。自2020年4月起,省政府啟動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建設智慧公共安全及應急推進工程,實施“智慧應急”項目。四是堅決守住“最后一道防線”。江西以應急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大力推進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努力筑牢“最后一道防線”。
魏鈺:我們把城市作為生命體、有機體,著力打通城市運行安全的“感知神經、中樞神經、反射神經”,構建平戰結合的城市安全“智慧大腦”,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更安全。
一是延伸城市安全“感知神經”。佛山積極借鑒國外工業化城市風險管控的經驗,在全市范圍開展了3次安全生產風險分析評估,全面梳理、辨識城市安全運行潛在的薄弱環節,構建起“一張表、一張圖、一個系統”的城市安全風險管控模式,逐一落實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初步解決了安全風險認不清、想不到、管不住的問題。二是重塑城市安全“中樞神經”。“治大城”,也如“烹小鮮”,要科學地認識城市發展規律,防止城市發展出現失衡現象,就必須重塑城市安全的中樞神經,打造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新格局。三是打通城市安全“反射神經”。佛山在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底線思維,聚焦“全災種”、瞄準“大應急”,不斷強化城市有機體應對突發事件的“反射神經”。
(人民論壇記者 周艷 整理)
責編/王爽 常妍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