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背景】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創新宣傳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三生三美”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總結提升齊魯大地在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方面的創新經驗,9月3日至4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國農業大學在鄉村振興和“三農”領域的領導專家開展了國家治理創新經驗(鄉村振興)課題調研,實地考察、系統總結了山東省陽信縣在努力探索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陽信版本”方面的典型經驗與創新案例,形成了一系列課題研究成果,本期推出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陽信探索’”為成果之一。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再次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生產美、產業強,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基礎和重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陽信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的指示精神,統籌推進區域內“鄉村五大振興”,凝聚合力重點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產業,聚焦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在全力探索獨具縣域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陽信版本”上成效顯著、成果突出。2020年以來,陽信縣相繼被認定為山東省第一批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驗收成績位列山東全省第三名;陽信縣肉牛產業園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園區,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陽信縣被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下轄兩個鄉鎮被命名為國家衛生鄉鎮。
大力發展古典家具產業,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發達、農民持續增收是重點。以鄉村產業振興促進鄉村產業興旺、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帶動農民生活富裕,是陽信縣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大亮點。
陽信縣水落坡鎮作為全國首個“收藏文化名鎮”,產業特色優勢突出,群眾素來有收藏、銷售古舊家具的歷史傳統,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其古典家具產業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的良好勢頭。從“收全國、賣全國”發展到“收全世界、賣全世界”,從家庭小作坊式分散生產發展到大型企業集團式規模化生產,通過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群眾發揮首創精神,陽信縣逐步將古典家具產業發展為極具全國影響力、號召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并持續以“四個聚力促進‘四化’”,傾力打造以傳統古典家具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經濟隆起帶,古典家具特色優勢產業正在成為陽信縣水落坡鎮居民持續穩定增收、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的“產業密碼”。
聚力產業集群化,提升規模層次。陽信縣古典家具產業發展之初,多為分散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鬧”,為規范產業發展、提升產業規模、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擴大延伸產業鏈,陽信縣水落坡鎮按照“產業園區化”的集群化發展思路,重點打造了水落坡民俗文化產業園,以園區為載體和平臺,引導古典家具生產作坊、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向園區集中,聚集發展優勢、增強產業競爭力。園區經過5年多的發展,已基本形成以鼎龍紅木、盤古古玩收藏、意象歐美家具、昊天日韓家具為一體的生產經營體系。據統計,2018年園區交易額達60億元,個體商戶過千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稅收近500萬元。
聚力跨界融合化,促進文旅結合。按照“古典家具產業+旅游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思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層次,陽信縣水落坡鎮積極打造“收藏水落坡·尋味陽信城”旅游品牌,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委托中國科學院中科博道旅游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水落坡鎮民俗文化旅游區總體策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建設秦漢、唐宋、明清等不同時代風格的建筑群,配建影視基地、游客服務中心等設施,努力創建國家4A級景區。為擴大產業影響力和知名度,陽信縣連續舉辦了9屆黃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節、中國收藏文化年會、古家具博覽會、古玩淘寶會等大型活動,民俗文化旅游周活動盛況曾被央視錄制為專題紀錄片報道。據統計,相關主題活動累計展出各類古舊家具、瓷器、玉器、木雕以及各類把玩雜件共計80余萬件,接待游客共計30余萬人次,真正形成了以產促游、文旅融合發展的大產業格局。水落坡鎮先后被授予“山東省旅游強鄉鎮”“山東省最佳休閑鄉鎮”榮譽稱號。
聚力產業智慧化,創新營銷模式。為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陽信縣水落坡鎮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開發了e達通電子商務平臺,大力發展網絡營銷,形成了實體商業和電子平臺的融合互動,帶動園區70余家企業及古玩店鋪實現了網上運營。水落坡鎮大力發展微商經濟,切實形成“戶戶都有二維碼、家家都有攝影棚”的局面,隨著微商的迅速興起,在家務農的婦女、退休工人、在校大學生,甚至有些家庭全員上陣加入到微商行列,極大地帶動了餐飲、運輸、物流行業發展。目前,園區快遞公司已達30多家、大型物流公司10余家。水落坡鎮這種“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模式,構建起高效、便捷、低成本、高回報的產業發展生態鏈條,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聚力產城一體化,打造特色小鎮。隨著陽信古典家具產業的迅速發展,行業影響力日益增強,知名度日漸提高,得到了普遍認可。2017年,水落坡古典家具小鎮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山東省首批特色小鎮”。2018年1月,陽信縣水落坡鎮與專業公司簽訂了《山東省陽信縣水落坡特色小鎮開發建設項目招商引資框架協議》,2019年啟動一期項目,建設“一村、一景觀大道、一景觀湖、一四星級酒店、兩個街區”。目前,園區中投資8億元的德鑫古典家具產業基地、投資1億元的山東“泰易”文化產業基地、總投資1.2億元的七星四季小鎮以及投資8020萬元的中華藏寶街正加快建設。園區發展勢頭蒸蒸日上,一個產業優勢突出、文化內涵豐富、旅游設施完善,集旅游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為一體的產城一體化特色小鎮正在崛起。
陽信縣堅持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為鄉村持續發展增添強大動能,除了在原有古典家具產業上“精耕細作”外,陽信縣立足綠色肉牛、鴨梨等其他特色產業,積極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據統計,2019年陽信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131元、同比增長9%;2020年1-6月為8966元、同比增長2.9%。在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的基礎上,來之不易的“正增長”表明陽信縣農村居民持續穩步增收的良好局面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陽信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全力搭建數字平臺,打造特色產業發展“新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要實現產業振興,核心是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科技的持續創新與廣泛應用,陽信縣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和工作思路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加快農業技術革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數字經濟不僅日漸演變為陽信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數字科技日益加速向“三農”領域滲透發力的同時,數字平臺也正不斷為陽信縣“三農”數字化建設提供有力抓手。
發展數字經濟,塑造鄉村振興賦能品牌。隨著電商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消費扶貧為精準扶貧、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賦能工程,陽信縣水落坡鎮黨委、政府深入調研認真研究,在小崗村“互聯網+大包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支部+鄉村振興賦能工程”的新模式,把鄉村振興賦能工程和黨建工作緊密結合。2018年11月,水落坡鎮啟動實施了鄉村振興賦能工程,相繼出臺了《關于在全鎮實施賦能工程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定》《關于在全鎮深入開展“支部+鄉村振興賦能工程”黨建品牌創建工作的實施方案》,為鄉村振興提供政策支撐,并聯合專業運營公司,對村“兩委”成員、黨員干部、開店人員進行項目宣講和培訓。陽信縣水落坡鎮“支部+鄉村振興賦能工程”發展模式,構建起“以買代幫”的“造血式”電商扶貧模式,有效激發貧困戶和村集體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幫助貧困群眾增產增收,有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水落坡鎮的實施進程。實踐證明,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賦能工程更具活力,有效調動了黨員干部推動鄉村振興賦能工程的積極性。截至目前,鄉村振興賦能工程在水落坡鎮已經形成了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共謀振興的良好局面。
樹立互聯網思維,增強從業者綜合能力。2018年11月,陽信縣水落坡鎮正式成立陽信鄉村賦能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水落坡鎮鄉村振興賦能工程的運營公司。水落坡鎮鄉村賦能運營團隊主要從三個方面為“三農”賦能。一是互聯網營銷的能力。依托鄉村賦能公司研發的電子商務平臺,建立水落坡鎮鄉村賦能平臺,為15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開設獨立店鋪,為125個行政村開通村集體店鋪。同時,運營團隊積極整合當地產品資源,實現農產品、鴨梨產品、牛肉產品等當地特色產品上線銷售;另外,運營公司積極聯系附加值較高的工業產品(例如與茅臺公司定制生產的水落坡家鄉酒),作為平臺產品的有效補充。在賦能平臺上,老百姓可實現一店銷售平臺所有產品,銷售產品實現的利潤全部直接返給貧困戶,依托電商模式,實現精準扶貧。二是品牌運營的能力。傳統農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在整合產品的過程中需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為實現這一目標,水落坡鎮打造了“收藏古文化,中國水落坡”的“水落坡”公用區域品牌,對店鋪中的所有產品實行品牌化運作,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物流、統一售后,真正讓水落坡的產品實現增值。三是抗風險的能力。受市場因素影響,各類產品價格多有波動,直接影響老百姓穩定持續增收。通過一店銷售賦能平臺所有產品,農民可以獲得持續穩定收益。鄉村賦能公司研發的電子商務平臺,充分賦予從業者互聯網營銷的能力,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強化了從業者抗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從業者主動發掘市場、尋找致富機會的能力。鄉村振興賦能工程在水落坡鎮的穩步推進也以實踐證明了互聯網思維正在成為陽信縣農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助推力。
創新業務模式,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科技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生機和活力。為順應“互聯網+”“數字+”新業態新趨勢新模式,陽信縣以水落坡鎮古典文化產業為支撐積極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大力籌建山東陽信古典文化數字經濟產業園。第一,依托數字科技賦能傳統文化。園區將虛擬視覺技術、人機交互技術、新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AR技術等融入古典文化中,引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古典文化重點企業、相關機構及產業資源,促成一批數字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園區,通過打造數字化智慧平臺、特色活動、全國全網宣傳矩陣平臺等服務來促進招商,實現留商、養商,以終為始、盤活園區,推動數字化產業在園區的落地與發展,打造數字化產業生態圈。第二,壯大上下游產業集群。園區鼓勵集平臺建設、產業規劃、孵化運營、投資系統、品牌宣傳、產品營銷于一體的古典文化企業入駐創業產業園。入駐商戶和企業自主經營、市場化運作,通過線下聚集、線上平臺搭建形成產業集群,發揮重點企業的帶動作用及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以產業集群形成市場對接、人才聚集、資源重組、信息共享等各種優勢。第三,培育創新創業新生態。園區通過房租、固定資產等合作資產,孵化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幫助中小微企業快速獲得資源和經驗,迅速成長。在企業獲得成長后引入外部戰略投資或者上市,實現資產增值。此外,園區還為入駐企業提供金融、人才、政策、品牌策劃宣傳、直播等軟服務,為入駐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強化園區與企業的合作,也額外拓寬了園區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陽信探索”的三點啟示
理順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山東省抓好農業產業升級的先手棋;與此同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也讓陽信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連上臺階、價值倍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的要求,陽信縣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也就是一產加二產加三產,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打通物流鏈、供應鏈、價值鏈。調研組一行在參觀山東潤元智慧農業示范區和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時均切實體會到,兩個龍頭企業分別起步于高附加值優質農產品的種植和養殖(一產),集中發力于高附加值優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二產),持續打造地域品牌和農業旅游(三產),一產二產三產形成緊密的價值鏈,龍頭企業增效提質,從業農民也通過合理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分配機制穩定增收。
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充分發揮政府企業效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抓手和載體是積極有為的地方政府和活力無限的市場經營主體,特別是特色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園區和企業熟練運用市場機制把產業優勢和企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勢能。山東陽信古典文化數字經濟產業園作為陽信縣的特色優勢產業園區,起步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地村民自發收藏古舊家具的地域傳統,從“家庭小作坊”到年交易額突破60億元的龐大產業園,是群眾自發自為、政企合力發展的累累碩果。山東陽信古典文化數字經濟產業園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集成模式為突破口,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由專業公司運營,形成多方合力謀發展的良性互動,園區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果斷運用數字科技,全面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數字科技為推動新時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現代化賦能增效。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這為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契機。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陽信縣在奮力實現產業振興的同時,以新興數字科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優化產品供給、暢通產品流通、增強營銷能力,各環節齊頭并進,各方面協同發力,全面促進數字科技與產業高度融合,深入推動數字科技為鄉村產業振興賦能,形成優質高效、活力無窮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山東陽信古典文化數字經濟產業園為代表的鄉村數字科技產業園區和企業,一方面成為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廣闊平臺,能發揮自身的輻射帶動和孵化培育效能,形成一批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鄉村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平臺也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和集聚創新資源的動力源泉。
(執筆:李從玉、潘旺旺、仇婷)
【注:本文系“2020國家治理創新經驗(鄉村振興)課題調研”階段性成果之一】
責編/王卓怡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