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理順四個關系

【摘要】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貧困狀況將發生重大變化,扶貧工作重心將從攻堅絕對貧困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減貧戰略、政策和工作都要相應做好過渡銜接。

【關鍵詞】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全面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兩大戰略部署,二者在戰略上相互融合,任務上遞進互補,改善農村社會民生的基本要義一以貫之。在脫貧攻堅全面收官、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這樣一個重要的交匯期,提高二者的政策匹配度和實踐融合度,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的質量和鄉村振興的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如何推動二者有效銜接?站在基層實踐的視角,我認為要著重處理好“四種關系”。

第一,處理好鞏固脫貧成果與解決相對貧困的關系。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過渡期內有兩大任務,就是既要全力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不返貧,又要探索在鄉村振興框架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兩大任務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具體工作中,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解決“怎么發現”的問題。就是建立健全貧困監測機制,用好鄉村干部、行業部門、科技手段“三支力量”來監測貧困對象。壓實鄉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工作責任,對監測對象進行常態化摸排;加強行業部門監測,對監測對象發生大額醫療、大額教育支出等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及時預警;借助網絡力量,建立“互聯網+”監測系統。株洲市積極探索建立了“扶貧達”智慧監測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戶、檔外四類對象、邊緣戶等監測對象返貧致貧的,通過手機在系統上申請即可獲得相應的救助幫扶,其他農戶因重大事故等可能致貧的,也可通過系統申報。通過這些手段,確保一旦發生返貧致貧問題就能及時發現。二是解決“怎么審核”的問題。脫貧攻堅結束后,取消貧困戶、邊緣戶的概念,科學設置相對貧困識別標準,識別相對貧困群體。具體可以按照兩項指標來識別,即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平均水平30%以下的農戶,以及按照當地農業總人口4-6%的比例來確定相對貧困人口數量。參照過去貧困戶的識別程序,將相對貧困識別程序簡化為“戶申請、村評議、鄉復核、縣審定”“四步”和村公示、鄉鎮公示“兩公示”,確保精準識別相對貧困群體。同時,建立相對貧困信息系統,對識別的相對貧困群體進行信息化管理,實行“半年一調整”,及時納入符合對象,清除不符合對象。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邊緣戶在經過今年年底精準動態調整后,可以一并納入相對貧困群體。三是解決“怎么幫扶”的問題。建立幫扶響應機制,對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戶和相對貧困戶,由相關行業部門、保險公司、社會扶貧機構、愛心企業等及時啟動幫扶,特別要立足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長效幫扶機制,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積極推進消費扶貧,全力落實保障政策,提升監測戶和相對貧困戶發展能力。

第二,處理好穩定政策和完善政策的關系。政策支持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是最寶貴的資源和最有力的支撐。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以后,由于貧困性質、成因、形態等發生變化,需要推進現有減貧政策的平穩轉型和持續創新,尤其是脫貧攻堅期內出臺的特惠性政策,在推動脫貧攻堅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福利陷阱”“懸崖效應”。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穩定政策與完善政策的關系,重塑減貧政策體系。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一方面,按照黨中央“四個不摘”的要求,在過渡期內保持政策總體穩定,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和防止發生新的貧困。另一方面,采取差別化的辦法,對脫貧攻堅的特惠性政策實行分類處置,修復“政策鴻溝”,促使其向常規性、普惠性、長期性政策轉變。對貧困縣的幫扶政策方面:需穩定包括對貧困縣的財政轉移支付等支持政策,把脫貧攻堅規劃需要持續推進的工程、項目等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繼續予以資金支持,使其長久發揮作用;需調整包括允許非貧困縣整合涉農資金,將財政轉移支付增量向發展相對落后的非貧困縣傾斜,提高非貧困縣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等,加快經濟相對落后非貧困縣的發展。對貧困人口的幫扶政策方面:要加強緩解相對貧困問題的系統性政策設計,特別要注意轉變支持方式,減少直接發錢發物式支持,更多采取生產獎補、勞務補助、技能培訓、就業支持等方式,激發相對貧困人群的內生動力。比如,產業扶貧政策,繼續加大產業培育力度,將產業扶貧資金投入由“以投代幫”調整為“以獎代補”,確保覆蓋所有農村人口;就業扶貧政策,推動扶貧基地轉為創業基地、扶貧車間轉為就業車間,帶動農村勞動力創業和就業;健康扶貧政策,貧困人口在縣域定點醫院享受的“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等政策,應擴面至相對貧困群體。同時,對偏遠鄉村和條件相對落后的村,繼續派駐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安排后盾單位開展幫扶,可不安排結對幫扶。

第三,處理好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的關系。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要實現“被動扶”到“主動興”的轉變,進一步提升貧困人口“自主脫貧”的能力,讓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轉變觀念,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過上富裕生活。一方面,要持續加大行政推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借鑒脫貧攻堅成功經驗,將脫貧攻堅好的體制機制繼續沿用推動鄉村振興。比如,繼續推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實行“五級書記”抓責任落實機制;兼顧好減貧投入的持續性和鄉村投入的均衡性,繼續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把鄉村振興納入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并提高考核比重的考核評價機制等。另一方面,要持續激發內生動力。要繼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志智雙扶,培育文明鄉風,形成有勞才有得、多勞多得的正向激勵,持續激發鄉村群眾致富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群眾實現由“我要爭取享受國家政策”到“我要爭取為國家做貢獻”的思想大轉變,使鄉村振興獲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株洲市在總結“脫貧立志、星級創建”的基礎上,結合鄉村振興的要求,在過渡期內,著力開展“文明致富之星”評選活動,持續激勵相對貧困群眾的致富內生動力,正顯現出良好的效果。

第四,處理好聚焦鄉村與城鄉融合的關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鄉村振興的區域是農村,對象是農民,但是在聚焦鄉村的同時,不能割裂城鄉抓鄉村,需要強化城鄉融合的理念,融合城鄉兩種優勢、兩種資源,推動融合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當前要立足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過渡與銜接,著重抓好三個方面:一要注重科學規劃。正在研究制定的“十四五”規劃,要統籌推進全面脫貧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的有效銜接,特別要銜接已制定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片區扶貧開發規劃等,將解決相對貧困的規劃納入規劃范圍,形成鄉村振興整體合力。二要注重要素流通。通過農村綜合改革,破除農村資源要素單向流向城市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障礙,讓城市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通。比如,通過“三變改革”改變產權制度,吸引城市資本下鄉;通過宅基地改革,進一步放開經營權,支持鄉鎮發展特色小鎮旅游,農民開發民宿等。三是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比如,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醫療、低保等保障制度;對在城務工的相對貧困群體,探索優先提供廉租房、小孩就近就學;對在城市務工6個月以上的,出臺支持異地醫保報銷,享受在縣醫療同等比例等政策,讓農村人口特別是相對貧困群體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享受均等公共服務,增加機會,實現自我發展。

(作者為中共株洲市委副書記)

責編/王爽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