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對大學生而言,既要正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在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化的背景下找準自身定位,更要認識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蘊含的巨大機遇,積極投身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新征程中建功立業。
樹立為國為民的職業理想。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燈塔,將職業理想樹立在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發展的偉大事業中,人生的價值必將得到升華。從五四青年運動爭取民族獨立,到改革開放謀求國家富強,再到脫貧攻堅消除絕對貧困,一代代熱血青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到國家建設的偉大時代浪潮中,用忠誠和擔當譜寫著青春的贊歌。新時代呼喚新擔當,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的呼喚。經過8年脫貧攻堅的努力,山清水秀、清潔美麗已成為鄉村新的代名詞,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國家扶持政策的不斷出臺,鄉村干事創業的環境越來越好,為新時代青年鋪就了施展才能的廣闊舞臺。青年學生知識儲備足、思想活躍,將個人事業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定能成就一番不負人民、不負國家的事業。
涵育久久為功的工匠品質。成績不是嗟來之物,成功的路上也不是一路坦途。如今,我國在航天、高鐵、深潛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國際上取得領先。成績的背后,是科學工作者日復一日對模擬模型、控制程序的科研攻關,是技術工人對精密儀器、關鍵零部件精益求精的技術打磨,更凝聚了幾代人的奮斗心血,形成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前,全社會正大力宣傳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等先進事跡,就是要勉勵勞動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學習先進模范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青年學生無論是從事管理類還是技術類工作,無論是身處基層一線還是科研前沿,都要涵育久久為功、追求完美的工匠品質,擇準一業,終其一身,成就一事,匯聚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時代偉力。
鑄就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實踐證明,創新發展是正確的道路,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但在廣大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思想觀念、發展意識、技術生產管理理念等仍然較為守舊落后,創新能力薄弱。投身基層一線的青年學生,要積極發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充分發揮思想智慧,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制約發展的瓶頸,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思路、基層治理模式,敢于突破、勇于創新,在破舊立新中激發發展活力、培養創新自信。
廣大青年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儲備力量,將來更會成為中堅骨干,要將個人職業理想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之中;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奮勇拼搏、甘于奮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建功立業。(作者: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