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提出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鄉村既是健康中國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難點。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必須充分發揮黨建政治引領作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不斷增強廣大鄉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黨建政治引領。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健康鄉村建設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健康鄉村建設的領導。鄉村基層黨組織必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成為健康鄉村建設的“活力因子”,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和基層干部特別是村“兩委”的領頭雁作用。鄉村基層干部必須扛起政治責任,當好健康鄉村建設的指揮員,帶領廣大鄉村居民積極參與健康鄉村建設。共產黨員在健康鄉村建設中要踐行初心和使命,當先鋒、作表率、講奉獻,自覺接受黨性鍛煉和考驗,增強黨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健康鄉村建設上來。依托鄉村基層黨建網格體系,將健康城鄉建設嵌入黨建網格,壓實網格長、網格員、聯戶黨員責任,實施街巷長制,做到健康鄉村建設有人管有人抓。
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既要繼續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好村民的主體作用,保證健康城鄉建設效果。要注重優化頂層設計,科學制定健康鄉村建設長遠規劃,廣泛傾聽和采納鄉村居民的意見,激發健康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二是“硬件”與“軟件”的關系。推進健康鄉村建設,一方面要加強鄉村衛生機構和衛生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完善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鄉村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鄉村居民衛生健康、綠色環保理念和生活方式等“軟件”建設,要深刻理解健康鄉村建設的長期性,樹立常態化理念,進一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對健康衛生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提高鄉村居民的衛生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健康素養,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的行為能力。
多元主體共治。健康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地方政府、村集體、村民以及相關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配合、齊抓共管,實現多元主體共謀共建共享。第一,方案共謀。要搭建鄉村居民與政府部門的對話渠道和相互交流的公共平臺,征集鄉村居民意見和建議,找準健康鄉村建設的突出問題,根據村民需求確定優先次序和標準,優化健康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第二,項目共建。發動鄉村居民參與健康鄉村建設項目,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支持,為設施后期管理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第三,成果共享。讓村民切實參與到健康鄉村建設中,通過有效的項目實施、組織培育和活動開展,實現村民共享健康鄉村建設成果,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完善保障機制。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需要資金保障、制度支持和技術支持。一要完善資金投入機制。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專門資金支持健康鄉村建設,市、區兩級應根據區域內健康鄉村建設的重點內容及優先次序,將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拓展籌資渠道,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出資參與健康鄉村建設。二是健全監督考評機制。健全健康鄉村建設目標責任制,層層細化健康鄉村目標,把具體任務分解到個人,把健康鄉村建設的成效與鄉村基層干部的年度績效考核掛鉤。采取第三方參與模式,建立健康鄉村建設的評估監督機制,對參與健康鄉村建設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建設效果、滿意度、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第三,健全技術支持機制。市、區兩級相關技術部門應對健康鄉村建設中所采用的技術進行分類,“自上而下”提出技術供給清單。基層相關職能部門在推進健康鄉村建設中,可以“自下而上”提出技術需求清單。通過技術供給與需求清單的對比,選擇出適宜不同區域健康鄉村建設的技術,為健康鄉村建設更好地提供技術支持。
優化健康環境。以健康鄉村建設為契機,優化健康環境,構建長效機制,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打好綠水青山底色,提高金山銀山成色,建設生態宜居健康美麗的鄉村,既打好藍天保衛戰,又注重守護舌尖上的安全,讓村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生活得開心,實現空氣質量好、飲用水安全、食品衛生安全的目標,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良性循環發展。同時要立足鄉村實際,促進人口健康文化與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機結合,大力建設健康文化廣場、健康文化墻和體育健身設施等,讓村民既能休閑娛樂,也能獲得健康知識和健康技能,營造出健康的人文環境,讓健康元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作者:張雅光,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