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是黨和國家賦予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神圣使命與光榮任務。
在全面落實國家戰略、服務新發展格局上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用“六種力量”對國有企業作出新的歷史定位。全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是國有企業充分彰顯“六種力量”的責任擔當。當前要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總體要求,全面投身科技強國、制造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美麗中國等戰略部署,推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提升。優化地域區域空間分布,按照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現代化的整體要求,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海南自貿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在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奮發有為。
服務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于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國有企業在推動國際循環的同時,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提升自主性、可持續性、發展韌性,更好服務于暢通國內大循環。
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國有企業需要以更加昂揚進取的姿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發揮龍頭作用,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國有企業要繼續堅持對標世界先進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中鍛造核心競爭力,在與世界一流企業競爭合作中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在持續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上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要繼續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心無旁騖地做主業,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國有企業還要加快彌補公共安全、生態環保、物資儲備、防災減災、供應保障等領域短板,提升公共服務和應急保障能力。
構架安全可靠創新的產業鏈供應鏈。近年來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產業鏈造成極大影響。這讓我們進一步看到我國產業鏈面對的挑戰,也充分認識到產業鏈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國有企業要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確保形成更具創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當前要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加強國際產業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是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的微觀主體,企業強產業鏈才能強。國有企業必須整合創新資源和要素,持續打造成為產業鏈“鏈主”,帶動支持中小企業打造產業鏈重要節點。
構建完備高效安全智能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有利于支撐新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和總體安全水平。國有企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導性力量。當前要聚焦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整體要求。一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形成一體化發展和銜接協同;二是推進能源革命,加強油氣開發、儲備、運輸,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既推動形成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又形成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三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統籌建設江河湖海基礎設施工程。
重大項目建設再立新功。長期以來,國企央企始終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主力軍,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既發揮了重大作用,也成為國家名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確保優質高效完成這些重大工程建設,國有企業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既要持續發揮主力軍作用保證工程建設,又要持續推動行業技術升級提升工程質量。
在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上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加快資源向新興產業轉移。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其中新的科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帶動新一輪產業革命不斷向前推進,創造出新產業新業態。這要求國有企業以只爭朝夕的姿態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主攻方向,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加快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國有企業必須聚集核心資源進行產業布局,通過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實施一批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確保國家安全以及具有行業影響力、帶動力的重大項目,著力突破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行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瞄準前沿領域。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部署和要求,國有企業必須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強化人財物等要素的一體化配置,打造高效科技攻關體系,勇于領跑敢于領跑,換道超車,構筑發展新優勢。
加快進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十四五”時期是全球新型基礎設施大建設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國有企業要在傳統基礎設施基礎上積極投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城市等產業深度融合。
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科技自立自強上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做科技自立自強的骨干。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國有企業必須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突破“卡脖子”技術提供不竭動力。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持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更加主動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持續發揮國有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著力加大科研投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源頭在基礎研究。我國要縮小與科技強國的差距,培育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投入。雖然我國企業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方面,科技投入整體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基礎研究投入較低。要培育強大創新能力,必須持續加強科技投入尤其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切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激發組織和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而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就必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一方面,要激發國有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倡導國有企業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意識,保護創新成果;完善創新基礎設施和健全創新系統,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進一步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穩步提升研發投入比。另一方面,要調動個人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保留、使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提供更加開放的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和集聚制度與政策,強化激勵,用好人才,使發明者、創新者能夠合理分享創新收益,從而充分調動各類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更充分地滿足社會創新需求。
大力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優秀的國有企業家需要有“修身、齊家、治企、富天下”的理想情懷,有敢于冒險的勇氣,有求新求變的好奇,有追求成功的激情,有爭創一流的豪邁氣概。還要培育國際視野,思考問題、作出決策要胸懷世界、面向國際,要拓寬眼界,不單要了解本行業、本領域的前沿信息,更要對產業鏈供應鏈及其他相關產業、世界經濟發展態勢有更為全面深刻的認知與把握。
(作者系中國通號集團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