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要認真研究并制定到二〇三五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規劃,堅持系統思維,從整體性、戰略性、協同性的視角出發,統籌解決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幾個關鍵問題: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方面取得重大發展;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積極成效;要在建設世界一流數字政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系統安排2021—2035年的發展規劃。
關鍵詞:中等發達國家 共同富裕 創新型國家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數字政府
【中圖分類號】D96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而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這對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和黨治國理政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
中等發達國家的界定與主要特征
什么是中等發達國家呢?或者說,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是什么呢?綜合來看,我國學術界對“中等發達國家”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低水平低標準的“中等發達國家”。例如,朱孔來(2005)認為,“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數量標準可以由高收入國家的下限標準以及中上等收入國家的上限標準決定,根據這一標準,“中等發達國家”中處于中間位置國家的人均GNP大致在9000—10000美元[1]。另一種看法是高水平高標準的“中等發達國家”。例如,杜秦川、易信、馬琳(2017)認為,由GDP、人均GDP和人口數推算的上四分位數和排名前半國家人均GDP均值的穩健組合決定的排名前半國家人均 GDP均值可以得出:“中等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標準較低標準為35000美元[2]。
為準確理解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我們首先要準確辨析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三個概念。按照2020年世界銀行關于高中低收入國家的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低于1036美元的為低收入國家,在1036美元至404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4046美元至1253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人均GNI高于12535美元即為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定義,但普遍認為人均GDP在2萬美元之上的高收入國家就可以稱之為發達國家,其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按照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開的信息,2019年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平均水平約為4.825萬美元。一般而言,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高收入國家,但并不是所有高收入國家都是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并不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或中等水平的國家,而是高收入國家中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國家。如果對中等發達國家作出進一步的界定,就是高收入國家中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左右、處于發達國家起步水平的國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從經濟發展目標上說,“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以具體解釋為“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
用15年左右的時間從上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并進而成為中等發達國家,這一戰略目標是符合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從國際經驗來看,像日本、韓國、新加坡這樣的國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后,再達到2萬美元普遍都用了十多年左右的時間。如韓國人均GDP于1994年突破1萬美元,到2006年突破2萬美元,并于2010年穩定地達到2.3萬美元。據世界銀行WDI數據庫,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262美元,如果未來1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4.6%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35年時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總值將實現翻一番的目標。
從國際上已經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的一些國家來看,除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這一標準之外,中等發達國家一般還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經過二次分配之后的貧富差距縮小,基尼系數普遍在0.26-0.35左右。二是產業結構多在中高端,科技創新能力普遍較強,全球創新指數普遍在50.50左右,研發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普遍在2.5%以上。三是人類發展指數處于超高人類發展水平,人文發展指數普遍在0.85以上,人均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健康期望壽命等指標均處于高水平,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度與質量均很高。四是高度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的運用,推動數字化轉型。因而,要成為高收入國家并進而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必須在共同富裕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必須持續推動創新創造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體系的全民覆蓋和均等化,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數字化轉型、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完善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各項關鍵性制度。
邁向中等發達國家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早在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了把我國由農業國建設成為工業國的現代化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我國站在了現代化新起點和新發展階段,要實現由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歷史性跨越。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幾個主要問題或障礙:一是基尼系數有待縮小。目前,我國基尼系數在0.465左右,遠遠高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是關鍵技術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被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的“卡脖子”問題。2018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只有2.19%,低于高收入經濟體平均2.5%以上的水平。三是城鄉、區域、群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尚顯滯后,公共服務投資尚有不足。例如,我國公共教育投資低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等等。四是我國數字化轉型需要加速。2020年,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為0.7948(滿分值為1),處于全球第45位,特別是在數據共享與數據開放、電子參與等方面存在明顯薄弱環節。
現代化時間緊迫,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要認真制定到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堅持系統思維,從整體性、戰略性、協同性的視角出發,統籌解決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要在推進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初次分配方面,要改變目前企業利潤、工資收入、政府稅收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適當提升勞動者所得的比重;在再分配方面,要通過個人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與遺產稅方式逐步加大調節分量,同時要完善一般轉移支付與專項轉移支付制度,使各地享有均衡的人均財力;在第三次分配方面,要加快慈善事業發展、完善慈善稅收抵扣與優惠制度,從而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是要在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方面取得重大發展。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力爭在更多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35年,我國創新指數的全球排名要由2019年的第14位躋身至前9位之內,全球競爭力指數從2017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35年的前13位。到2035年,我國應出現更多引領世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產出一批對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科學成果,在若干重要領域開始成為全球創新引領者,科技創新水平邁向國際第一方陣。
三是要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積極成效。要以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為導向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民生保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共享發展。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堅持就業優先、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高中教育免費與大學教育普及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和老年護理保險體系,提升農村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推進全國城鄉統一的居民醫保制度和基本養老保險建設,加快推動城鄉公共事業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統一標準一體化建設,到2035年基本實現全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化。
四是要在建設世界一流數字政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提升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國際排名,由2020年的全球第45位提升到2035年前10位的水平,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由2020年的0.7948提升到2035年的0.9228以上。要發展智能服務,運用大數據技術自動透徹感知公眾需求,為公眾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電子在線服務要由政務處理階段全面發展為整體服務階段,推進政府對公眾、政府對企業的先進電子服務,實現全面數字化的公共管理,投入充足資源發展在線門戶網站和一條龍的服務門戶網站,建成覆蓋全國的整體聯動、部門協同、省級統籌、一網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體系,打造透明高效的世界一流在線服務。要加強開放政府建設,大力開放政務數據,認真規劃數據管理,制定政務數據開放政策、法律和制度框架,確保實現公民獲取信息的自由權利。要推進政務信息共享,整合構建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基本實現應用系統互聯互通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
五是要系統安排2021-2035年中的“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應按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設計,例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大學教育毛入學率、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等指標要力爭到2025年都逐步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從而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奠定良好基礎。“十五五”“十六五”兩個五年規劃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應按照2035年達到基本現代化水平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設計,即到2035年,公共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6%-5.2%、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3.2%、大學生毛入學率達到75%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其中,提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關鍵,從我國教育體系發展的態勢看,未來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主要依靠提升高中階段入學率和高等教育入學率,因此,建立全面免費的高中階段教育制度和普及化的開放高等教育制度就是必然之選。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注釋
[1]朱孔來:《對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界定》,《理論學刊》,2005年第11期,第59-61頁。
[2]杜秦川、易信、馬琳:《“2050年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標準的量化研究——基于長周期趨勢外推和隨機抽樣推斷原理的估計》,《中國物價》,2017年第6期,第6-9頁。
責編:賀勝蘭 / 蔡圣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