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開大學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龐瑞芝
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既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提煉總結為我們黨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并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從今年上半年數據和去年全年數據比較看,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我國高技術產業增長勢頭良好并非一日之功,既有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國家重視科技和創新引領作用從而積累發展實力之功,更是歷史發展和科技發展的大邏輯,還有受到近期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明晰這種看似必然趨勢背后的內在邏輯,對于把握我國經濟總體發展趨勢與結構性變化特征具有前瞻意義。
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日益提升為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根據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我國連續四年保持上升勢頭,2019年排在第14位,位列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第一名。國家綜合創新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我國在國家戰略層面非常重視和強調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轉型,在一系列國家層面戰略指引和創新政策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的支持下,我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量快速增長,強大的研發資源投入為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我國技術體系日臻完善、創新平臺孵化功能日益增強,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所釋放的創新活力推動了科研創新成果向產業應用的轉化。隨著我國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和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向高技術產業領域轉化,這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增長的內生原動力,為不斷涌現更多高技術產品塑造更大潛力空間。
國家政策支持引導、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為高技術制造業騰飛提供更大空間
為促進高技術制造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產業、科技創新、人才、財稅、高科技園區(開發區)設立等,不同時期其側重點不同: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高技術成果、產品和企業為重點支持方向;新世紀初有關科技服務平臺、載體、科技園區等各種專項支持政策逐步出臺;2008年金融危機后,創新創業環境建設、投融資體系建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成為政策支持重點。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我國的精密儀器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移動通信、生物工程、醫藥制造和新材料等工業迅速發展,成為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亮點和重要支撐。以半導體產業中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產業為例,目前,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全國三大封裝測試企業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約20%,長期占據全球封裝測試企業前7名,技術水平已與國際先進企業基本同步。
體制機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不斷釋放企業主體增長活力。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持續不斷地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通過不同時期不間斷地深化改革來釋放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活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市場環境是實現企業活力迸發的外部條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日益深化,企業的營商環境也逐步優化,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改善幅度居全球第三;我國總體排名從2017年位列第78位快速躍升至2019年的第31位,企業主體的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及時出臺了各種稅費優惠政策為企業紓困解難。市場環境的持續改善讓企業主體專注于自身業務謀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深化改革與日臻完善為技術創新保駕護航,促使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創業迸發出更大熱情。我國知識產權制度自建立伊始就一直在不斷完善,這一過程伴隨著我國知識產權國際化的歷程而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為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作出了很好的頂層設計。與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相伴隨的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企業日益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主體。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與知識創新活動高度頻繁,不斷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良好的創新環境將會進一步激發高技術人才和資本的創新創業熱情,為未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厚積薄發提供“催化劑”。
消費升級與國內大循環為高技術產業開拓增長新空間
當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邁過1萬美元關口,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正邁入消費需求大釋放階段,消費需求正由生存型消費轉向品質型消費。我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消費升級引發的對高技術制造業產品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人們在醫療保健、智能家居、交通等領域的消費品質呈現明顯的升級優化態勢,需求量在不斷提高。
在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構建“國內大循環”,一方面要依托消費來啟動內需循環,即“消費內循環”;另一方面要依托高技術領域攻克核心技術來實現科技和產業內循環,即“科技及應用內循環”。這兩個內循環都與高技術產業有密切關系:一是啟動消費內循環的一個關鍵點是提升國內供給產品和服務質量,讓海外消費回流,由此帶來的機會是本土品牌的崛起以及對海外高端品牌的替代。高技術制造業、中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計算機、醫療器械等領域國產品牌將面臨更大市場發展空間。二是啟動“科技及應用內循環”的一個落腳點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產業的再造,具體而言就是推動“大(數據)、智(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技術對產業的應用與再造。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制造業、辦公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這些高技術制造業領域是這些新科技的“最佳良田”,也是這些新技術誕生的產業需求源頭,是我國構建“科技及應用內循環”的關鍵領域,同時“國內大循環”也為高技術制造業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疆土。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