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日內瓦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GII),展示了131個經濟體的年度創新排名,以及最新的全球創新趨勢。其中,中國排名第14位,連續兩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個領域表現出領先優勢,是躋身綜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
當前,正值“十三五”收官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全球創新指數為參考,回顧中國科技創新主要特征,研判中國“十三五”期間創新能力的“底氣”和“短板”,對于下一階段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地位不斷提升
中國創新能力提升顯著,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從近十年全球創新指數來看,中國排名快速攀升,尤其在“十三五”期間表現突出,從2015年的第29位持續穩步提升至2019年的第14位,指數排名的躍升,濃縮了中國“十三五”期間創新巨變的澎湃歷程。2020年中國依然保持在全球創新指數榜單第14位,創新能力指數位列前15名,被認為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同時,中國也是今年躋身GII綜合排名前30位經濟體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中國兩大創新集群位列全球前四,創新集群表現優異。全球前100個科技創新集群分布在2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擁有25個領先的科技創新集群,依然是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憑借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科技創新集群總量第二。2020年,東京—橫濱再次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科技創新集群,在其之后的科技創新集群依次為深圳—香港—廣州、首爾、北京和圣何塞—舊金山。整體來看,中國是中等收入經濟體擁有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且兩大科技創新集群排名位列全球前四,科技創新集群整體表現優異。
中國已初步確立創新領先者地位,多項指標名列前茅。《全球創新指數》自2007年起每年發布,經歷多年的演化,指標體系日趨穩定,分為投入和產出兩大模塊。投入模塊包含制度與政策、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和企業成熟度5個指標,產出模塊包含知識和技術、創造性產出2個指標。全球創新指數系統衡量了全球131個國家的綜合創新能力,涵蓋了全球93%的人口和超過98%的GDP。2020年GII報告顯示中國已初步確立了創新領先者的地位,在專利、實用新型、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名列前茅。
回顧“十三五”,中國科技創新的“底氣”與“短板”
中國“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底氣”。一是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一方面,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諸多成就。如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為2.21萬億元,2015年該指標為1.42萬億元,“十三五”期間整體增長幅度達55.6%;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2015年該指標達到716.1億元,“十三五”期間整體增長幅度達86.5%;2019年我國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為22398.4億元,2015年該指標達到9835.79億元,“十三五”期間該指標增長幅度達127.7%;2019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為2.23%,2015年該指標達到2.06%,“十三五”期間該指標增長幅度達8.3%。另一方面,我國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也有諸多進展。如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北斗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
二是鐘靈毓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加快涌現。2019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480萬人/年,2015年該指標達到376萬人/年,“十三五”期間增長幅度達27.7%;2019年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為62人/年,2015年達到48.5人/年,“十三五”期間該指標增長幅度達27.8%;2019年“十年內高被引論文數”為30755篇,2015年該指標達到15011篇,“十三五”期間該指標增長幅度達104.9%。根據科睿唯安2020年11月18日發布的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60多個國家的6167位來自各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入榜。其中,中國內地上榜人數繼續激增,入選科學家從2019年的636次(占比12.1%)上升到2020年的770人次(占比12.1%)。中國內地于2019年取代英國成為第二大“高被引科學家”所在地區。2020年,中國內地仍位居第2。
三是方興未艾,全國創業孵化載體蓬勃發展。《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創業孵化載體數量達到13206家,其中孵化器5206家、眾創空間8000家。全國在孵企業和團隊共有65.8萬家。創業孵化機構2019年總運營收入654.6億元。全國創業孵化載體蓬勃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創業孵化事業帶動就業效果明顯。2019年,全國創業孵化機構從業人員達到16.8萬人;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共吸納就業450.3萬人,同比增長22.8%,其中,孵化器在孵企業吸納就業294.9萬人,包括應屆畢業大學生26.5萬人;眾創空間在孵企業和團隊吸納就業155.0萬人,包括應屆畢業大學生19.9萬人。第二,在孵企業和團隊科技成果產出明顯。截至2019年,擁有的有效知識產權數共計90.6萬件,同比增長38.1%,其中,孵化器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為56.3萬件,同比增長27.7%;眾創空間常駐企業和團隊擁有效知識產權34.3萬件,同比增長60.2%。
中國“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短板”。一是緩不濟急,科技體制改革滯后制約創新能力提升。當前,新發展格局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國科技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尚且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短板,包括科技與經濟融合性較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完善、關鍵領域和環節高精尖專人才匱乏、科技投入產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市場化能力不足等,亟須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改革效應。“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然而,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要求相比,我國科技體制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一方面,有效應對科技創新資源投入不足的準備不充分。另一方面,適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監管能力和水平尚且不足。同時,有效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二是四郊多壘,科技人才面臨外部打壓形勢依然嚴峻。隨著我國轉型發展的需求日益緊迫,外部環境日趨復雜,科技人才隊伍將面臨著外部持續打壓和內部供給結構失衡的雙重風險,人才安全形勢嚴峻。首先,科研人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受限,向世界先進水平學習的機會減少。其次,引才用才的方式和政策創新不足,難以吸引全球優秀人才。我國引智方式行政色彩較重,合法合規風險評估不足。人才發展環境不夠優化,海外人才在華工作存在諸多不便,在簽證制度、薪酬水平、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政策保障不到位,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最后,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難以適應科技發展需求。盡管我國是全球第一人力資源大國,但每千人就業人員中從事R&D活動人員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人才缺口依然較大,而且由于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缺少另辟蹊徑的勇氣,引領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特別是人工智能、生物等新興技術領域“高精尖”人才缺乏。
展望未來,中國創新能力提升的戰略舉措
第一,革故鼎新,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主動應對國際競爭環境變化。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依靠科技創新打造新的增長動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各國的普遍訴求,科技創新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國家整體實力的關鍵,也是大國競爭、各國博弈的核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我國在世界科技創新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必然導致以一些發達國家將我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對我國科技進行圍堵、打壓和遏制等。為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主動應對國際競爭環境變化及各類潛在風險和挑戰,把發展建立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切實以科技創新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第二,繼往開來,把握科技發展新方向,構建國內科技創新大循環。當前,全球發展面對嚴峻挑戰和不確定性,中國經濟發展正在步入中速增長階段,邁進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各種挑戰,科技創新是中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重要抓手。面向近期,以新基建、數字經濟等為抓手,構建國內科技創新大循環,努力實現國內技術發展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牽引和躍遷。面向中期,我們需要加強技術預測和前瞻研判等基礎性工作,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方向,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面向長期,我們要加強國家戰略必爭領域創新能力,擺脫路徑依賴,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利用全球資源,更深層次解決基礎研究與產業脫節問題,走出一條科技強國建設的“新路子”。
第三,同心斷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當前,我國高端產業鏈中還有諸多“卡脖子”技術有待突破,為避免在市場化競爭中“一卡就死”現象出現,我們應加大力度,以重大科技問題為導向,攻克轉化一批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加快構建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強化產業創新能力建設,保障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性。一是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通過政府引導,超前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以企業為主體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尤其是大型央企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二是在若干重點領域加快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加快突破涉及國家長遠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關鍵技術瓶頸,推動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三是大力推動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加快形成能夠在國際產業鏈體系中擁有制衡能力的優勢產業,在一批產業領域形成具備引領能力的產業標準與認證體系。四是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營造適合當前產業發展階段的發展環境,通過形成良好生態,進一步激發創新、鼓勵創新,實現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四,采光剖璞,重視創新人才發展,打造更具韌性的創新人才體系。目前我國創新人才的政策和開發工作才剛剛起步,面臨著在全球范圍內提升創新人才開發和配置能力的問題。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持續不斷地學習、創新、適應和改變來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適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在創新人才體系的構建上,不僅要有“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頂層制度設計,而且還要具備“韌性治理”的能力建設。重視創新人才發展,打造更具韌性的人才生態系統,一是要創新引才方式,充分發揮人才市場機制,由用人主體立足自身需求主動引進海外高端人才,鼓勵吸引剛退休的頂尖科學家和領軍性產業創新人才來華。二是加強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著力選拔和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三是要開辟青年人才特殊支持渠道,支持和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四是要依法保護企業家的創新收益和財產權,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人才隊伍。五是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和文化,鼓勵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支持青年創新人才奇思妙想的創造,造就一支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第五,百鳥齊鳴,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全力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系統性、長期性任務,也是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基礎條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一是要創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進一步深化創新體制改革,破除有礙創新的各類障礙,加快突破長期困擾產業發展的體制瓶頸,積極推行敏捷治理、參與式治理,形成包容審慎的適應性監管體系。二是為創新做好資源引導和布局。注重兩個方面的資源投入,一方面是要在基礎研究等市場失靈領域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爭取形成顛覆性突破。另一
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創新相關的減稅降費工作,利用金融等市場化手段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領域集聚。為創新提供充足支撐。三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促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創新政策體系,掃除創新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通過更新工作居留等制度,為企業引入全球創新資源,尤其是為引入國際人才創造便利條件。積極提出并踐行中國解決方案,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謀求更為有利的國際發展環境。
第六,和衷共濟,強化鏈接全球創新體系,高效推進對外開放合作。當前,面對嚴峻的國際科技“被脫鉤”“硬脫鉤”等調整,我們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通過強化鏈接全球創新體系,高效推進對外開放合作,構建富有韌性的科技創新體系。一是鼓勵國內創新主體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制定。鼓勵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積極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充分發揮企業在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中的作用,強化國際市場話語權和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力。廣泛開展國際標準跟蹤研究,加強國際和國內標準制定修訂工作的銜接及國際與國內標準的協調。二是重點推動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布局。大力發展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聯盟,鼓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鼓勵布局和申報PCT國際專利。建立關鍵技術評估遴選機制,確保高價值專利海外充分布局。積極探索完善與國內產業和行業協會的信息溝通交流機制,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及時掌握“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鼓勵知識產權聯盟成立聯合專利訴訟應對基金。三是大力發展國際化服務機構。通過政府補貼服務費用等相關舉措,發展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水準的高端中介服務機構,推動國際化的金融、人力、知識產權、會計、管理和咨詢等服務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走出去”提供高質量服務。
(作者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