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現有邊界,具備“自主意識”,可實現獨立研發、自我修復等功能
得票率:48.75%
案例描述: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撰文稱,他們新研制出的一種深度學習人工智能(AI),鑒定出一種全新抗生素。實驗室測試表明,這種抗生素能有效殺死多種世界上最麻煩的致病細菌,包括一些對所有已知抗生素耐藥的菌株。
美國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和塔夫茨大學生物學家共同創造出100%使用青蛙DNA的可編程的活體機器人Xenobot,這種機器人的體長僅0.04英寸(約1毫米),能按照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路線移動,還能負載一定的重量,攜帶藥物在人體內部移動。Xenobot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當科學家把它們進行切割時,機器人會自行愈合并繼續移動。佛蒙特大學表示,這些是“完全新的生命形式”。“它們既不是傳統的機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動物物種。它是一類新的人工制品:一種活的可編程生物。”(來源:綜合環球網等)
專家點評:
梁正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這個案例涉及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景,這是人工智能治理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思考人工智能的能力邊界究竟在何處。這個案例也代表了一種技術發展的苗頭,未來是否會有更多活體機器人的出現?這是非常具有沖擊意義的。
徐云程 曠視首席發展官、曠視 AI 治理研究院院長
人工智能不但能替代一些傳統工作,提升效率、促進企業發展,同時也可以做一些單靠人工無法進行的工作,并且為人類未來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我們要注意它的強大性和不可解釋性也帶了一些風險。這個案例體現了新技術的可能性,但在技術早期探索時,我們也要做一個嵌入式倫理的研究與控制。
季衛東 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院長
Xenobot這個案例是很特殊的,非常聳人聽聞。這涉及到責任與法律人格認定問題,是否要為活體機器人賦予法律人格平等權,這在AI治理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尤其是在算法黑箱化問題愈發嚴重、問責困難的情況下,這值得我們的重視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