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些地方的紅色文化傳播途徑比較單一,未能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部分紅色文化資源正呈現出逐漸消失的跡象。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機。把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保存、管理、修復、再現、展示、傳播,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 數字化 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是通過紅色文化資源這一載體來實現的。紅色文化資源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如重要戰役戰斗、重大革命事件,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生活過的地方等,有關革命歷史的文學作品、歌曲、繪畫等。除此之外,紅色文化資源在精神價值層面表現為長征精神、抗戰精神、雷鋒精神等,體現出了在重重困難面前中國共產黨人的決心意志。
當前紅色文化資源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不夠。不少地方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意識淡薄、保護措施不當,紅色資源呈現出逐漸消失以及碎片化的跡象。以山東省為例,根據查閱資料以及走訪調研,山東省2449處革命遺址中目前保存較好只有433處,約為總數量的17.68%,而由于保護不當,有692處革命遺址已經消失,約為總數量的28.26%。還有一些紅色文化資源,如紅色歌曲、口述類檔案資料、地方檔案資料、紅色書籍和報刊也已經消失。因此,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十分重要。
二是紅色文化宣傳方式比較單一。目前,很多地方的紅色文化宣傳途徑多以傳統的報刊書籍等紙質媒介、廣播影視等電子媒介、參觀紅色革命舊址和博物館以及校園紅色文化教育為主。其中,紙質媒介在宣傳內容和形式上缺乏靈動性,電子媒介呈現時間較短、渠道單一,革命博物館的參觀展覽趨于模式化。這些宣傳方式在氛圍營造、內涵表達、互動體驗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時代氣息,很難深刻觸動和震撼人們的內心。由于紅色文化資源年代久遠,青年一代對紅色文化關注不夠、感受不深、認識不足。
三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建設滯后。當前,紅色文化發展存在影響程度不夠、數字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缺少大眾認知度較高的紅色文化網絡平臺,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后地區,由于資金短缺,紅色文化網絡平臺建設較為困難。而已經建立的一些紅色文化網絡平臺,存在創新開發滯后、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導致平臺點擊率和傳播率不高。還有一些紅色文化網站,多處于分散有壁壘的狀態,只能點對點逐個了解,缺乏整合與共享,限制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四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由于一些地方忽視了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的挖掘,開發利用仍顯不足,大量紅色文化資源以博物館的靜態陳列為主,沒有把紅色文化的現代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并與產業融合,立體開發。比如文登天福山革命遺址,只開發了一個紀念館,如果把當地富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聯合開發,會有更大的吸引力。
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這促使信息資源能夠得到跨地域和跨時空的共享和交流。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融通多媒體資源”“建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讓革命文物活起來”。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通過數字化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展示、傳播等,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這是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搶救性保護,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文化的新途徑。
加快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深化紅色文化資源內涵挖掘,是紅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重要路徑。將紅色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保護傳承,以新的視角及方式展示和傳播,將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把紅色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首先,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和保存,能夠有效解決紅色文化資源在時間長河中逐漸消失以及碎片化的問題。采集過程也是對這些資源的進一步挖掘、整理的過程。其次,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修復和再現。利用圖形修復、音效修復、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已經損壞的文獻、音頻、舊址等進行復原和再現,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為相關研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支持,推進紅色文化研究。再次,有利于不斷強化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利用數字化進行展示和傳播,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生動鮮活地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讓他們去了解和認識紅色文化,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最后,有助于發揮紅色資源的巨大經濟價值,探索基于文化創意產品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讓紅色基因永葆活力,從而推動地方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及發展的基本路徑
第一,數字化采集及處理。組織多專業多學科團隊,包括歷史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傳播學的專家學者,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性收集整理。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到革命遺址所在地和博物館調查,走訪革命前輩、烈士遺屬、親歷者等方式,全面掌握紅色文化資源的情況,并進行數字化資料采集。數字化采集和輸入包括對與主題相關的實物、資料、物品等進行拍攝、掃描;對訪談、口述、歌曲等拍攝和錄音等;對革命遺址、遺跡現場進行數字攝影、全息拍攝等。數字化采集的資料可按照主題內容、時間順序或使用途徑進行詳實的記錄、分類、組織和存儲,為后期制作提供完善的資料。
第二,數字化修復及再現。采集的數據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照片老化模糊不清、文檔書籍生霉、錄音老化失真等,就需要進行修復及再現,以便長期保存和利用。資料后期處理是結合傳統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利用圖像處理、音效處理、虛擬現實等技術,將破損文物按原始形態復原出來,再現其原貌,包括圖片和文獻掃描件的色彩處理、劃痕修復、圖像重構、音效處理、聲音修補、聲畫合成、文字編輯,對革命遺址進行三維數字模型建構,在前期精細化測繪的基礎上,采用 Sketch Up和3D MAX三維軟件,建立基于遺址三維數字化檔案,為后期虛擬現實展示提供立體的視覺效果。對紅色文物進行精準建模、虛擬修復,盡可能將其真實地展示出來。
第三,建立數字資源庫。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已經搜集和修復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行歸類、總結,并存儲在網絡數據庫中,工作人員對存儲數據信息進行管理、添加和補充。通過數據庫信息建立、數據模擬、數字傳輸等方式為紅色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空間和潛力,讓各地紅色文化的數據合理、有效、永久的存儲整合起來,并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管理,解決空間、時間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廣泛傳播,促進紅色文化的研究。
第四,數字化展示和傳播。利用數字技術改變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文物的靜態陳列形式,用聲、光、電來營造震撼的視聽效果。利用多媒體影視技術、巨幕投影技術、多點觸控技術來豐富展示形式,加強瀏覽和展示互動。比如,在重要戰役紀念館中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戰役戰場,把影像技術、舞美技術以及音效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情景再現。可以把頂棚處理成夜色的天空,隱藏音響和投影設備,遠處的戰場景色利用繪畫加虛擬現實投影,再結合“槍炮聲”音效,進行戰爭場景的藝術化重現,空間展示隨著參觀者的移動而進行變化。震撼的視聽效果與沉浸式互動的疊加,讓參觀者身臨其中,使展示空間變得更加生動。數字化展示通過參與性、沉浸性、交互性特點改變傳統展示方式,讓觀眾能夠真正感悟紅色精神,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傳播表現在建設紅色文化網站、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網上虛擬展覽館等多渠道的宣傳,這些有著鮮明時代氣息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讓受眾能夠足不出戶在互動體驗中感悟紅色文化。除此之外,把紅色主題、愛國話題制作成音頻、視頻、故事、小說作品上傳、推送,鏈接至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讓更多人去關注、評論和轉發,由以前的“觀看”變成現在的“宣傳”,發揮公眾個體對紅色文化的宣傳作用,實現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數字化展示和傳播是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科技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鮮活地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使紅色文化具備強大的親和力和鮮活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
第五,數字化創意類產業。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依靠數字化技術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是保護與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可在全國各地開展紅色研學之旅、建設紅色主題民宿、打造紅色旅游小鎮、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等,從而孕育出新的文化業態,并通過互聯網加強宣傳。另外,隨著數字化模式的介入,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開發紅色主題游戲,將玩家置身于豐富的故事情節和變幻的場景中,激發起青少年玩家的興趣與求知欲,并將愛國主題與價值理念融入紅色網游中,強化教育功能,提升傳播力。拍攝革命題材的紅色動漫和影視作品以及音像制品,例如,首部全數字化紅色經典動畫電影《小兵張嘎》以家喻戶曉的紅色經典為題材,是中國第一部把二維傳統技術和電腦三維技術結合而成的動畫電影,喚起當代少年兒童的英雄夢,具有積極的文化傳播意義。這樣既可以結合青年人喜歡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同時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真正做到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
數字化技術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是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不僅涉及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更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這就涉及到歷史、文化、藝術、傳媒等多學科交叉,是全過程的創新。
(作者為煙臺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度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軟科學項目)“山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性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9RKB01363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重要革命遺址通覽》,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18年7月29日。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