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互聯網+”思政教育助力培養新時代青年

【摘要】隨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導地位,“互聯網+”已經成為新時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此背景下,當前思政教育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如何發揮網絡優勢,培養新時代青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守好思政教育新陣地、整合線下線上新資源、呈現教育隊伍新面貌等途徑,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載體,實現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培養出堅定“四個自信”的新時代青年。

【關鍵詞】“互聯網+” 思政教育 新時代青年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對培養新時代青年提出了具體要求,即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因此,作為青年最重要的“鑄魂工程”,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思政教育就是綜合疊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屬性和教育屬性,體現創新驅動、交互共享、開放自由、跨界融合等重要特征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將引領當代青年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社會富強的偉大征程,培養其政治責任感、民族使命感和社會擔當感。同時,“互聯網+”在思政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對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體系、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思政教育機制,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互聯網+”思政教育對培養新時代青年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有助于改變傳統模式,緩解思政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以往思政教育受區域環境、學校師資、課程設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發展極不均衡。而在“互聯網+”模式下,信息、知識、文化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呈現多樣化、碎片化、交互性特征,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陣地。“互聯網+”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新形式,將極大緩解我國思政課專職教師配備不足的問題,大大縮小思政教育上的地區性差異。同時,廣大青年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獲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理論知識,構建生動靈活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接受多層次、高質量的思政教育,進而有效推進新時代青年的培育。

有助于順應時代規律,符合新時代青年接受信息的特點。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方式已經讓青年一代離不開互聯網,離不開以電腦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深刻影響著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因此,互聯網勢必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同時,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這為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提供了便利。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時間和網絡實時傳播、無縫銜接的特點,大力推進“互聯網+思政教育”建設,圍繞思政課、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和實踐要求,持續開發和建設精品課程、教學案例,為培養新時代青年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有助于把握新的機遇,促進思政教育模式的轉型和升級。“互聯網+”思政教育并非二者的生硬疊加,而是依托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教育變得鮮活、新穎,創建靈活、開放的學習生態,從而促進思政教育舊有模式的轉型、升級,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當前,思政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已進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比較成熟的新型教學模式業已形成。因此,把握新的時代機遇,努力建設集資源、教學、實踐于一體的思政網絡教育教學平臺,為深入推進“互聯網+”和思政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成為培養新時代青年的重要舉措。

有助于拓展國際視野,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思政教育的機制。當前,作為我國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和成果,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致力于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精尖”的國際化人才,是開展思政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陣地。由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師生國際交流頻繁、教育環境特殊、信息來源復雜,傳統的課堂學習、日常教育、專題講授等無法完全滿足其思政教育的需要。因此,“互聯網+”思政教育以其迅速、快捷、即時的突出特征,有效彌補了時間與空間的隔閡,使得出國(境)工作和學習的青年能夠定期組織和參加思政學習與活動,從而不斷使其增強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成為自覺抵御外部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以及講好中國故事、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有志青年。由此可見,“互聯網+”思政教育將有助于構建我國國際化人才思政教育的新機制,并積極推進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發展。

“互聯網+”思政教育培養新時代青年必須堅持改革創新

在2019年3月18日舉行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即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為完善新時代思政課程體系、守好思政教育的新陣地、整合線下線上的新資源、提升教育隊伍的新面貌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樹立了標準。

完善思政教育的新體系。為了培養新時代青年,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堅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自由、平等、便捷、分享、開放的特點,依托“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進一步創新和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在縱向層面上以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方式打通不同教育階段的思政課程,使其形成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有機整體。“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只有堅持長期將德育教育作為育人之根本,由量變達到質變,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在橫向層面上既要不斷豐富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完善教材體系,通過有效運用微課、慕課、金課等遠程教育載體,靈活借助圖片、音樂、視頻等網絡流行資源,在線上和線下的思政教育內容中融入對家國故事、英雄典型、中國文化的頌揚,凸顯“互聯網+”思政教育的人文色彩;又要打破學科與專業壁壘,深入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理念與資源,將德育內容和價值觀引領有機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讓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實現無縫銜接,將思政教育貫穿青年的學科與專業培養體系中,促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素養教育共同提高,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守好思政教育的新陣地。緊緊圍繞培養新時代青年的具體要求,充分利用互聯網全覆蓋、即時性、超時空界限的特點,堅決守好并拓展新時代語境下思政教育的新陣地。一是精準把握青年思想動態。利用網絡調查問卷、網絡行為大數據等高技術手段,對青年的思想動態、心理健康、學習狀況等進行及時調查、綜合分析和認真研判,加深對青年的關心、理解和尊重,清楚青年反對和反感的內容,提升發現、把控和處理網絡輿情的應急能力。二是靈活運用思政教育話語。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了解青年喜愛的、易于接受的語言,尊重青年的表達意愿和語言特色,用更具時代性、生活化的語言弘揚社會正能量,用有溫度的話語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增強“互聯網+”思政教育的生動性、親和性和針對性,構建對話式的雙向教育關系。三是創新拓展思政教育模式。緊密結合時代熱點,挖掘青年的審美意識和興趣特征,采取青年喜聞樂見的新技術、新形式,研發符合青年需求的思政教育融媒體系統,創造可知可感的思想空間,并且加強網絡化信息平臺的共建與共享,正確引導青年并與之平等對話,從而重塑青年群體愛黨愛國、意志堅定、勇克難關、昂揚向上的優秀品格。

整合線上線下的新資源。強調思政教育的網絡信息化趨勢,并非忽視甚至摒棄傳統課程教育。要完成一堂精彩的思政課,既要用好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也要注重“互聯網+”教育的新領地。因此,激發思政教育的新活力,培養新時代青年,一是需要深度融合線下線上的思政教育,在課堂上鞭辟入里講理論、旗幟鮮明講政治,課下建立互通互享的網絡平臺,涵蓋微博、微信、網站、社區等媒體平臺,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云思政”教育矩陣。堅持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親和力相統一的原則,讓愛國主義和遠大理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互聯網成為培育新時代青年工作的最大增量。在此過程中,師生作為共同參與者的雙主體作用也得以凸顯。二是需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交互整合校內校外的思政教育資源。通過拓展科教融合、增進校企合作、組織調研活動、創新考核形式等手段,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引導青年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國家命運、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從而厚植愛國情懷、增強政治自覺、樹立理想信念、提高個人修養、磨礪奮斗意志。

呈現教育隊伍的新面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為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上好思政課,必然離不開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師隊伍。為此,一是思政教師要繼續加強對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思政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清醒、滿懷家國情懷,牢牢守住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堅決抵制和清除互聯網上傳播的錯誤思想和思潮對自身的侵蝕。二是要促進教育觀念的現代性轉變。從“面對面”到“屏對屏”,無所不在的互聯網使得教師的教學權威受到了一定挑戰,以知識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亟需改革。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通過組織培訓和業務學習,及時更新網絡和遠程教學知識,不斷提高“云思政”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上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生動性和時代性。在遵循青年接受信息的習慣、意趣、特征的同時,深切關懷青年面臨的現實需求和具體問題,通過“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隨時隨地促進思政課程教育上線、內容入眼、理論入心。三是要勇于開展網絡教學實踐。學校要通過舉辦講座、培訓、教學創新大賽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互聯網教學考評的內容和手段,鼓勵思政教師深入思考網絡教學、積極搭建思政教育平臺、不斷積累網絡教學經驗。教師也將圍繞國內外熱點問題,精心設置討論議題,制作兼具學理性和趣味性的微課、慕課和金課,開辟自己的網絡教學園地,隨時隨地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總之,只有思政教育隊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才有助于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守好思政教育這一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

青年人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接受紛繁復雜的網絡訊息與受到多種多樣的意識形態沖擊時容易陷入困惑與迷惘。如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教學優勢,清除和摒棄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在青年面臨人生抉擇和現實問題時予以幫助和引導,是新時代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議題。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注重思想解放、不斷改革創新、增強教學能力,才能將“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教育屬性與網絡屬性有機融合,讓互聯網在培育新時代青年的工作中發揮最大效力。

(作者為南京工業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盛春、王婷:《“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黨政論壇》,2018年第7期。

②劉美嬌、黃洪雷:《“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