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任保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之一是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并指出,要“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構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為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使高質量發展加速落實。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此,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任保平教授進行了深入分析。
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體制機制,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把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政府作用要更多轉向為市場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社會環境,因此需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一是要重塑政府職能,提高服務供給能力。著眼于提供公共服務,以再造服務流程、整合服務資源、增強功能聯動性為重點,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二是要重塑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變革。通過簡政放權和完善監管體系,變革監管方式方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是要圍繞培育高質量增長點進一步簡政放權,提高企業開辦的審批效率,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強化對相關政策的公平競爭審查評估,消除部門、地區、行業為了自身利益限制或排斥競爭的壟斷性行為。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高質量的投融資能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現,因此需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一是推動投資結構優化調整。以促進有效投資為核心,嚴格控制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加強對企業投資的引導,避免盲目過度競爭,提高投資精準率和投資效益。二是發揮投資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要發揮投資在優化要素結構、產業結構中的關鍵性作用。積極推進企業投資體制改革,放寬企業投資準入,推動有關部門協同,下放審批權限,優化再造審批流程。加大對民間投資鼓勵支持力度,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增長。促進民間投資穩定持續增長的各項政策落實力度,拓展民間投資渠道。加快直接融資發展,加大資本市場對投資活動的支持力度,為高質量、高效益投資創造寬松融資環境,推動投資領域從注重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
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因此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一是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市場機制。利用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三是推進我國要素市場制度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制定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判體系。四是拓建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培育數據要素交易市場。制定土地、技術市場交易管理制度,加強反壟斷監管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完善失信行為的懲戒機制。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供給體系,這就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提高制度的供給體系質量,建立高質量發展要素支撐體系、評價考核體系和保障體系,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標準體系,提高產品、工程、服務和環境質量。二是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以實體經濟為重點,優化商品和服務的供給體系質量,做大做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完善要素市場體系,提高供給體制的質量。構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動計劃和促進政策,著力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
高質量發展要求構建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體制機制,轉換增長動力,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把創新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是通過加快構建動力變革的體制機制,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二是要著眼于科技創新強國戰略需要,高起點高標準完善和優化支持科技金融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創新型產業與企業集群、新型研發和創投機構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項目投融資創新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三是促進科技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建立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和資金鏈聯動的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特征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壯大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推動制造向創造轉變、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
深化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同時,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改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一是改革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納入生態效益、綠色發展、資源消耗等指標,構建涵蓋綠色、生態、環境的綜合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二是加快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的制度構建,提高企業排污收費標準,完善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交易制度,并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三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升產業發展的節能環保性能,推廣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環保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提升產業集群的科技含量,減少產業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四是積極培育壯大生態產業,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通道,引導產業生態化轉型,培育生態產業化發展,壯大生態產業新領域。五是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要在繼續保持經濟政策體系與法治體系優勢、推進監管體系和能力保障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責任體系、監管體系、信用體系和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落實各類主體責任,形成決策科學、激勵有效的環境治理體系。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