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劉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近代以來,主權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國際社會舞臺上一條主題主線。先發優勢國家對后發展國家進行貿易歧視、經濟封鎖、技術禁令和政治施壓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國際行為,也是國際行為主體相互競爭的重要體現。后發展國家應對先發優勢國家打壓的策略主要采取以發展國內市場循環經濟為導向,維持社會相對穩定,積極尋求國際社會同情支持,逐步瓦解封鎖體系。后發展國家的突圍策略對中國如何更好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借鑒意義。面對“兩個大局”,我們應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實現經濟突圍。
依靠體量巨大的國內市場循環作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外部沖擊的根本策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一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凝聚人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維護國內社會長期穩定。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成功實踐及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的迅速崛起,為人類文明前景提供了理念、制度、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選擇。應對外部沖擊,最根本的就是要構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道路體系和制度,另辟蹊徑,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要練好內功,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斷壯大綜合國力。當前,全球經濟低迷,逆全球化盛行,全球產業鏈面臨斷裂和重組,這些挑戰使得我們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保持經濟實力的持續增長不僅能為本國在競爭中奪取主動權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國內的穩定提供必要條件。三是要繼續擴大開放,打造良好的國際營商環境。放開市場準入,鼓勵外國優質產品和先進企業進入中國,追求國企和其他企業的競爭中性,促進高質量消費。只要中國能夠保持住14億人口規模的世界最大市場吸引力,外部沖擊就難以長期持續。
大力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加強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吸引技術人才是重要的手段。面對技術壁壘,突破封鎖最快、最有效的對策莫過于加大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勵先進生產力移入。針對當前國際人才競爭形勢,大力拓寬國際人才引進渠道,形成頂尖人才集聚效應。吸收海外人才,其重點除了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學者,還應包括世界各國的科技精英。他們若能長期駐華工作,必能帶來科技領域的先進知識及人際網絡,對中國必然大有助益。當前,應鼓勵和支持華裔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發展,加快匯聚一支規模龐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引進國際人才后,還要能夠“留得住”“住得好”。應從國家層面加強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的整體規劃,將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納入區域發展戰略,構建宜居宜業的國際人才社區生態圈。
保持戰略定力,加強核心技術的攻關研究。面對封鎖打壓,中國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發展速度和創新質量有機統一、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互促進。一方面,應進一步推進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持續擴大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為我國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贏得更多的國際共識、拓展更多的合作渠道;另一方面,應立足自身優勢自力更生,緊跟世界科技前沿發展,著力推動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創新戰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集聚高端科創人才,實現國家科技創新實力的持續穩步增強。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攻關,要在關鍵領域首先打破外國產品的壟斷,實現中國產品的“能用”,再進一步向“好用”邁進。著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同時通過各種渠道排疑解惑,講好中國科技國際合作故事,以事實讓世人信服中國的強大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福音。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力所能及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人類相互依存的日益加強,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世界各國平等發展的理念也越來越被廣泛接受。中國參與完善全球治理,要堅持與時俱進,增強世界團結黏性,力所能及提供公共物品,提升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信任。一方面,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積極主動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敦促全球治理機構更好地代表新興大國的需求,推動達成氣候變化的國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中國全球治理新理念根本目的是維護現有體系的穩定,并不是要“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發揮全球團結力,通過改革推動現有全球治理體系高效、快速應對各種新威脅新挑戰,實現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保障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