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誤解、質疑仍存—— 處理好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大關系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內瓦萬國宮發表歷史性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四年過去了,這一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冠疫情暴發后更是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與此同時,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還存在一些誤解、質疑。如何進一步統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筆者認為要處理好以下十大關系:
自信與自覺的關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四個自信”在世界觀上的體現,也是中國立己達人品格的展示。我們有了“四個自信”,希望其他國家也有“四個自信”。歐盟將中國視為“制度性對手”,特朗普時期的美國更是將中國列為制度敵手,這是缺乏“四個自信”的體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是自己覺得自己美,成為自己,實現命運自主,才能成人之美,命運與共。自信是自覺的前提,自覺是自信的升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需要自覺的努力和行動。
消極與積極的關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消極的命運共同體,而是一個積極的命運共同體,不能無為而治,畢竟當今是地球村而非小國寡民,要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塑造共同身份,共同使命,而且還要通過偉大斗爭去爭取。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而言,也有消極-積極之不同層次。人類命運共同體1.0:同仇敵愾+同病相憐;2.0:同呼吸共命運,共同支持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3.0:共同使命,有解決人類問題的共同智慧與共同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防止最壞——流浪地球和追求最好——世界大同之間的選擇。
名與實的關系
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寫道,“民族彼此之間的理解也像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一樣是很少的。每一方面都只能按自己所創造的關于對方的圖景去理解對方,具有深入觀察的眼力的個人是很少的、少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初翻譯為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容易引發宗教上的誤解,現在譯成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kind就好了很多,但也只闡釋了“運”的含義,缺乏對“命”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內涵,所以還未能完全表達其中文內涵。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要實現名與實的統一,凝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實踐平臺,是實現實至名歸的重要機制。因此,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后,越來越多國家也與我們簽署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文件。
繼承與超越的關系
從家庭、部落、國家到國際組織,人們組成不同層次的共同體,即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所說的地域共同體、血緣共同體與精神共同體。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所謂家國情懷;全球化時代,國家命運與人類命運相連,形成地球村村民的概念,共同體上升到命運共同體。從理論上講,命運共同體只有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維護命運共同體的類本質。外交實踐層面更是繼承與超越的統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面對新的國際環境提出的新理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過去針對的主要是主權國家、民族國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成單元則更為分散和多元,所有由人類所結成的,促進人類命運朝著更好方向發展的組織團體,乃至個人都可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成主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著眼于和平共處,更多的寄望于共同的發展,共同維護人類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倡導“共建”“共治”“共享”“共贏”,開創人類文明新篇。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和諧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理念,并拓展到普遍安全、開放包容、美麗清潔的層面;從各國和諧共處,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發展到人類命運與共,基于國家又超越了國家思維,統籌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統籌秩序安排與價值共享,統籌現實身份與未來歸宿,以兼具過程與程序的共同體思維超越和諧世界的目標導向。
破與立的關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破中有立,正如區塊鏈和萬物互聯技術在破美國聯盟體系的依附結構,疫情也證明美國無法給盟友提供抗疫的安全保護,甚至還搶奪其抗疫物資,破壞抗疫全球合作。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非推翻重來,而是強調開放包容,尊重國家主權和各國核心關切,更多著眼于從新的領域“立”而非舊領域“破”:“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
知與行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中國秉承知行合一理念,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網絡,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也是積極踐行者。展望未來,要處理好中國國家利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
難與易的關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從周邊開始,從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陸取得早期收獲,通過政黨對話和民心相通手段,逐步擴展到發達國家。在國家層面,中國與越來越多的友好伙伴如老撾、柬埔寨、緬甸、巴基斯坦等構建起雙邊命運共同體;在地區范圍,各方已就打造周邊、亞太、中國—東盟、中非、中阿、中拉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在全球領域,中方倡議構建網絡空間、核安全、海洋、衛生健康“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等命運共同體,得到積極響應。
硬與軟的關系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緊密,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然而,近來西方炮制的中國銳實力悖論,反映出他們不甘心接納中國倡議、中國方案的頑固性和保守性。有人據此擔心,中國缺乏倡導并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硬實力。歷史經驗表明,前瞻性、包容性理念不見得等到綜合國力第一時才能引領國際合作未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正如“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硬聯通的同時也日益重視軟聯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要從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著手,平衡有序推進。
目標與過程的關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只是目標,也是過程。新冠疫情明顯的告訴我們,人類已經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新冠疫情也揭示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各國越來越關注safety(管理型安全)而不只是security(防御型安全),排他性的、區域性的安排興起,全球化遭遇重大調整。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全球化?全球化治理為誰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能搞路徑依賴,更不能搞觀念依賴,要創新手段和思維,創造條件去積極推進,實現目標與過程的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推行包容性多邊主義,兩者是“一多不分”的關系。
有我與無我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國人民對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歡迎和廣泛支持。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鮮明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全球視野。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真正的世界歷史、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當代實踐,我們要秉承“我將無我,不負人類”的追求予以自覺構建。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