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 商丹
為重新書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函數,高等教育要緊扣創新探索轉型:著眼國家社會創新需求,轉型為“社會試煉場”;著眼學生主體創新意識培養,轉型為“資源供給場”;著眼保持人才創新能力,轉型為“終身學習場”。
社會試煉場
我國正經歷著從工業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跨越,教育的使命和作用也應該相應發展轉型。工業時代的教育是按照社會分工批量培養合格的工人,專業知識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經濟時代中,專業分工越來越模糊,知識的迭代速度更快,工種變化更為迅速,面向實際統籌運用多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高校要著眼國家社會創新需求,加快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特征與要求,轉型為“社會試煉場”。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一是呈現國際國內大勢的具體場景或事件,將社會現實需求擺在學生面前,開展使命教育,引導學生關心關注國家大事、勇擔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重任。
二是呈現社會企業發展中的真實問題,將解決問題作為學生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引導學生建立綜觀事物內外部各種聯系、統籌多學科知識、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的意識。
三是呈現職場奮斗打拼的真實情境,將提出具體問題的解決辦法作為衡量評價標準,培養學生建設性思維和實際行動力,突破學科專業知識體系,注重引導學生提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法。
資源供給場
2020年中國開展了最大規模的線上教育,極大拓展了教育資源,加速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優質教育者的課程轉向線上,海量網絡資訊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了空前挑戰,也得到了空前激發。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行動的基礎核心要素。高校應該順應學生主體意識發展趨勢,進一步放大自主學習能力,加速推進創新人才培養。
高校要著眼學生主體創新意識培養,加速教育供給側改革,從教育資源掌控者向教育資源提供者、組織者和服務者轉變,成為“教育資源集成供給場”。
準確識變。線上學習加速了教育資源共享,學生自主掌控學習的期待性和可實現性急劇增強。高校應該組織教育者梳理和評價現有的海量教育資源,引導教育者盡快轉變教育理念,從單純供給知識轉向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應變。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育者要能夠甄別知識源頭,把握學習節奏,打造可供學生帶著問題求解的“資源供給場”,著重培養學生自主求知求解的能力。針對網絡能直接供應的知識,向學生提供獲取渠道和方法;針對網絡供應的繁雜的知識,向學生提供評價鑒別的價值體系;針對網絡無法直接供應的知識,例如文化、精神、素養、能力的培養,將其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關注領域,花大力氣推進。
主動求變。高校應該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清單去體驗知識服務,嘗試打破學科門類限制,以問題解決、任務安排為導向,賦予學生選擇任意科目知識的自由,在問題解決、任務完成過程中形成全面綜合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核心在于問題和任務的科學合理布局,教育者的重點在于針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饋與指導,包括澄清模糊知識、闡述問題關鍵、給出調整建議等,將教育過程轉化為學習過程。
終身學習場
當前,全球市場出現了企業主動辦學培養所需人才的現象。例如,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等公司都陸續推出企業微證書作為錄用人才的必備要求。華為、順豐等公司還直接建立企業大學,更新員工知識體系和技能、傳承企業文化。這一現象根植于知識經濟時代的本質屬性,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未來工作所需的知識尚未產生,所學趕不上工作所需。然而企業辦學不是常態,為持續保持人才的創新性,高校應當主動謀篇布局。
高校須著眼保持人才創新能力,推動人才知識體系跟上科學技術快速迭代更新的節奏,從“一次性培養”到“終身學習保養”。
專業教育與綜合交叉教育并舉。高校現行學院系部的設置是組織建構和管理所需,不是未來教育必需。高校學歷教育可以嘗試逐步破除專業教育壁壘,實行主修專業與綜合培養的交叉、融合,即在完成一定比重的主修專業課程及其教學培養計劃要求外,學生還應自主選擇接受涵蓋科學研究的精神和能力、文化涵育等人文通識課程或其他交叉專業課程,以實現復合型人才需求。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行。能力必須根植于社會需求。高等教育最終不是對一紙文憑負責,而是對社會創新發展需要、對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負責。高校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可以根據校友所需、社會企業所需,開展終身知識服務項目,采取訂單式專題培養、微課程證書認證等方式。
在校教育與畢業后知識更新教育并行。高校可以嘗試從在校生教育擴展到畢業生知識更新教育,授予校友就原專業培養體系申請回校再次學習的權利。校友帶著現實工作問題回校學習,有利于高校了解科學研究所需,有利于在校生感知社會發展脈搏,以正規教育體系支撐“終身教育”,實現高校引領社會形成向學善學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