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出版,收集了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他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延伸至網絡空間,體現了為民解憂、為民造福的人民情懷,體現了明確的人民主體立場。從“依靠誰、為了誰、誰監督、誰來評”等四個方面切實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網信事業發展,對于建設網絡強國,使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并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建設網絡強國必須依靠人民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網信事業歸根到底也要靠人民來推動。一方面,沒有廣大人民的參與,我國網絡建設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不會成為網絡大國。同樣,建設網絡強國,也必須堅持人民主體,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創新精神,使人人成為建設主體,才能更好實現網絡強國目標。另一方面,領導干部必須學會走網絡群眾路線,這樣才能了解民意、回應人民關切,把自己的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借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提供人才支撐。
網信成果必須惠及人民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這就必須抓好群眾最為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互聯網和信息化領域,就是要通過網絡強國建設,消除不同收入群體、不同地區的數字鴻溝,使全體中國人共同享有互聯網發展成果。一方面,各級政府要推進電子政務建設,使信息化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增強人們的信息獲得感。另一方面,針對農村互聯網發展的短板問題,要滿足農民群眾的期望,在寬帶、移動互聯網、光纖等方面向農村地區傾斜,讓更多群眾用得上、用得起互聯網。“用得上”、“用得起”還不夠,還要“用得好”。要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使農產品走出鄉村,使優質公共服務走進鄉村,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助力扶貧脫貧工作和小康社會建設。這些都深刻體現了網絡強國重要思想的價值目標,充分彰顯了這一思想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與根本需要,符合人民群眾對優化網絡空間、豐富信息生活的美好愿望與幸福追求,是接地氣、有溫度的思想。
建設網絡強國必須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
在網絡空間,要堅持和發揮人民民主的監督作用。互聯網的門檻低、成本小,信息的獲取和意見的表達更為便利,幾乎人人都可以參與,這就使得利益訴求參差不齊。網民在履行義務和行使公共事務權利的同時,也會對一些問題看得不那么準、說得不那么對。一方面,各級黨政領導應該包容網民群眾,讓網民開口說話,及時采用網民們的合理意見和建議,及時把正確的觀點、看法傳遞給網民群眾,減少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要鼓勵網民通過互聯網監督各級領導干部,將互聯網監督運用到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把權力真正關進人民編織的籠子里,讓互聯網“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網信事業的成效必須由人民來評判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事業是否有成效,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質量如何,最終也要看人民能否獲得實惠。因此,“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而要在各個環節更加公正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這樣,網絡強國建設才能經得起人民的評判,贏得人民衷心擁護。(作者:任偉 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