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重視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領導干部以史為師,讀點歷史,可以以史明志,修身養性,并提高治理能力。中共黨史和革命史、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領導干部讀史的重點。領導干部讀歷史,要有問題意識和戰略思維,圍繞國家治理這一主題展開,并要善于辯證地看待歷史。
【關鍵詞】歷史 以史為師 領導干部 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這段話反映出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歷史,希望黨員干部學習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的一貫思想,為黨員干部學習歷史,將歷史思維貫穿到工作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領導干部多讀歷史,有助于不斷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
領導干部為什么要讀歷史
讀歷史,可以從歷史中學習治理國家的經驗并吸取教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中國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積累了大量治理國家的經驗,今天的領導干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或需要做出有重要影響的決策時,完全可以也有必要從歷史中吸收養分。當然,歷史提供的也并不都是經驗,歷史上國家治理中不成功的人和事也不少,領導干部讀歷史也有助于從這些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訓。例如:談到貪污腐敗的危害,可以和珅為戒;談到出賣國家利益,可以秦檜為戒;談到說大話的嚴重后果,可以耆善為戒。
讀歷史,可以凝練氣節、樹立遠大志向。個人之于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故在歷史上能留下痕跡的人,除了少數反面典型,絕大多數都是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為人民群眾帶來切實利益的人。領導干部讀歷史,就能在史海中與這些歷史精英“神交”,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優點,并進一步樹立遠大志向。這對于今天的領導干部非常重要。身處歷史性轉折時期的領導干部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角色,主動承擔歷史的責任,黨和國家的遠大目標才能成為現實。
讀歷史,重視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傳統。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讀史學史用史,注重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為推進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總結鏡鑒、提煉智慧。毛澤東同志熟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史造詣很深,學歷史、用歷史是他的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早在1920年毛澤東同志就總結出北洋軍閥失敗“均系不讀歷史之故”。1941年,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強調:“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這充分表明了老一輩革命家對學習歷史的高度重視,將讀史學史用史與中國革命的成敗聯系在一起,與共產黨人的修養和工作聯系在一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歷史重要地位,將歷史意識貫穿在國家治理的各個層面。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有多次的主題與歷史緊密關聯,充分表明黨中央對學習歷史、認識歷史并在國家治理中發揮歷史的現實作用的高度重視。
領導干部要讀哪些歷史
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記錄和總結,既包括對過去事實的客觀呈現,也包括對歷史的研究詮釋。所以,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既有中國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現代的,既有自然史也有社會史。領導干部讀歷史,首要的是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也都應有所了解。
領導干部應該熟讀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領導干部肩負著國家振興、民族復興的重任,這種責任并不是今天才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而要理解這種“初心”和“使命”,就必須回到黨的歷史中,回到黨領導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中去。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什么?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宣布,那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只有回到20世紀初的歷史,才能理解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在面臨國破家亡、民族危亡、各種救國途徑都難以奏效的困境時,毅然挑起民族的重任、國家的希望,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戰勝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勢力,建立新中國。在這之后,中國共產黨人沒有停歇,繼續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直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懈怠,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今天的領導干部,需要繼往開來,繼續砥礪前行。
領導干部要讀懂中國歷史。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留下璀璨的文明和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遍布全國的文化遺產,即使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學者,也難說遍閱史籍。領導干部讀歷史,首要的是從中總結歷史規律,古為今用。遍觀中國歷史,治理國家的人最需要領悟的規律莫過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思想從愛民、惠民出發,得到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興旺發達的結果。從歷史上看,但凡“盛世”莫不以統治者重民為前提,“文景之治”是與“休養生息”政策分不開的,貞觀之治更是有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傳世名言,“康乾盛世”也是從重民生開始的。至于那些為民謀利的“名臣”,就更多了,以治鄴傳世的西門豹、“以百姓心為心”的狄仁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鐵骨為民的海瑞等。今天的領導干部,首先需要學習古人確立起為人民謀福利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做好“官”,把國家治理好。其次要多讀中國近代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中國在近代卻落后了,被西方列強欺凌,人民遭受嚴重災難。這是血的教訓,中國人民和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牢記,并以此為動力,奮發圖強。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牢記歷史并深刻反思,才能激發全民族的潛能,為避免落后挨打而去努力振興中華。
領導干部要讀點世界歷史。世界歷史是由各國歷史的點滴匯聚而成的長河。但又不是各國歷史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牽連渾然一體的。對中國的領導干部而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發展走向,就必須有全球視野,要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中吸收經驗,借鑒人類文明成果。世界各國在歷史上都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同時也屬于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善于學習借鑒這些成果,就將為自身的發展插上翅膀;反之,排斥甚至敵視他國文明,則必然導致自身止步不前甚至落后。歷史反復證明了這一點,中國也因改革開放而獲得巨大成功。了解世界歷史并從中學習借鑒成功的經驗,對今天中國實現全面發展十分必要。學習世界歷史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發展進程,站在歷史的高度理解今天的各項政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歷史上的先進或者落后,都是相對其他國家而言的。如果說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領先于世界,就有必要知道同時期其他國家處于什么狀況,而印證的最好方式是比較世界各國的歷史,而不是道聽途說或簡單接受他人的觀點。這種在讀史中比較、反思得出的“真知”,會不斷推進中國文化向前發展,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領導干部如何讀歷史
領導干部讀歷史,要有問題意識,即圍繞自己的本職工作展開。不管是身居高位,還是普通干部,領導干部都肩負著治理國家的重大責任,他們讀歷史,不是為了研究一個學術問題,更不是為了增添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是為了對工作有幫助。這不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做法,而是“職業化”的表現,甚至讀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視為其工作的一部分。帶著問題讀歷史,至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聯想式讀史。讀者并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是有些隨意的讀史,但在閱讀過程中會隨時與自己的工作相聯系。讀到歷史上成功的人或事,就要聯想到對自己工作、對國家治理的啟示;從那些不成功的事例中總結教訓,警示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從歷史事實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而幫助自己拓展視野。另一種是“查字典式”的讀史。領導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惑,在做決策時舉棋不定,都可以向歷史尋求幫助,從查閱史上類似的人或事,從古人處事方式中尋求靈感、借鑒經驗。毛澤東同志是這方面的榜樣,他關于調查研究要“出以親身”的認識源于歷史上裴度的事跡,他從曹操身上總結出要多謀善斷的處事方式,他關于跳出“歷史周期律”的辦法也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領導干部要辯證地看待歷史。領導干部讀歷史,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歷史都是發生在特定環境中的社會實踐,對歷史的分析評價要與特定的歷史條件相聯系,而不能脫離實踐片面地看待歷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對待歷史要堅持“一分為二”,看到矛盾中對立的雙方,而不能忽視任何一方。堅持唯物辯證法,為領導干部確定了讀歷史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保證其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去看待歷史,而不至于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受其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影響。堅持“一分為二”,有利于領導干部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并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和世界歷史內容豐富,如何評價這些人和事,總結經驗并吸取教訓,辯證的方法是基礎:肯定積極性,否定批判消極影響;即使是歷史英雄人物,也需要辯證評價,不否認其局限性;對歷史文化遺產,也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領導干部讀歷史,要有戰略思維。領導干部制定政策,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戰略思維是必備的素質。在讀歷史方面,領導干部也不能將視野局限在歷史本身,而是要謀大局。首先要對歷史進行全局性和系統性思考。戰略思維,就是要跳出歷史事件本身,對歷史進行融會貫通,站在更宏觀的層面總結歷史規律,尋找歷史進路。在此基礎上,領導干部還要具備管中窺豹的本領,能夠從局部歷史中“讀”出系統性的歷史規律,并站在全局高度思考現實問題,從而避免過于糾結于小范圍的得失。其次要立足中國,放眼全球。領導干部不僅要了解中國,更要熟悉世界,要從中外融合的高度來看待國家治理問題,要把握整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并順應歷史趨勢在實踐中做出合理決策。最后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錯誤。歷史人物也不可避免會犯一些錯誤,而看待這些錯誤的態度則是戰略思維的體現。客觀評價這些錯誤,并不會降低歷史人物的地位,但卻能為后世的發展敲響警鐘,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另外,對待錯誤的態度也會折射到領導干部對待自己的態度,只有主動吸取歷史教訓、客觀承認自身的不足,才能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并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政府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司天卓:《歷史思維是領導干部必備的思維能力》,《學習時報》,2019年4月15日。
②王學斌:《領導干部要提高歷史思維能力》,《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年第8期。
責編/韓拓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