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楊偉民: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任務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總方向、總目標、總思路,但具體干什么,還需要具體化——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任務

本文語粹:習近平總書記講,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國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和潛力,但要把這些條件和潛力轉化為現實的增長,必須要做很多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激發結構性紅利,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實解決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最大的亮點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們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策略,也是面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謀劃。到2035年,我們的目標是要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習近平總書記講,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國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和潛力,但要把這些條件和潛力轉化為現實的增長,必須要做很多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激發結構性紅利,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總方向、總目標、總思路,還需要具體化,使之變成企業、市場主體認同的一些事情。

第一,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的比重。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主要考慮是,根據投入產出表來分析,我國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均衡的,但國內總供給大于國內總需求。從2007年到2018年,我國出口在最終使用中的比例是大幅度下降的,從2007年的28%降到2018年的16%,這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實行擴大內需戰略的成效??紤]到未來國際貿易的增長幅度可能會放緩,我們要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速度,就必須提高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使內需增長能夠快于總供給的增長,這樣才能夠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要繼續擴大內需,也就是要用國內需求的增長來彌補出口增幅下降帶來的供需缺口,促進國內總需求和國內總供給逐步均衡。同時,在保持出口總量繼續穩定增長的同時,也要增加進口,特別是消費品的進口,實現進出口基本均衡。另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就全國經濟總體而言的,不是所有地區、各級行政區以及各產業、各行業、各企業都要以國內需求為主體,外向度高的地區、行業、企業要根據實際,不一定都要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

第二,擴大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的比重。擴大內需主要是擴大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2007年居民消費占總需求比重是29%,2018年提高到32%,提高了3個百分點,但同期政府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由10%提高到14%,投資需求從31%提高到了37%。從消費結構來看,即總消費中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的比例,2007年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是73.3%,到2018年降到70.1%,同期政府占總消費的比重從26.7%提高到29.9%。也就是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們一直實行擴大內需戰略,但主要擴大了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盡管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如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所以,今后擴大內需的重點應該放在擴大居民消費上,使居民消費增長快于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增長。當然,也要保持投資穩健增長,相對降低投資占總需求比重,適度降低政府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重。

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要擴大居民消費,居民得有收入。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來看,作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41%提高到2018年的52%??雌饋硖岣叩煤芸?,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勞動報酬當中很多項目不屬于當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能拿來用于消費。勞動報酬中包括了勞動者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衛生費、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按照住戶調查的口徑,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占GDP的比重自2013年以來一直穩定在42%到43%之間,低于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約10個百分點。因此,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偏低是居民消費占總需求比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要擴大居民消費,就必須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這意味著要使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

第四,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可控技術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進步很快,但技術進步主要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的,自主可控技術的貢獻相對比較少。目前我國高技術行業的生產對進口產品的依存度比較高,主要是廣播電視設備和雷達及配套設備、軟件服務、醫療儀器設備及器件、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計算機等等。這些行業生產的進口依存度相當高,意味著如果出現“斷供”,對高技術產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要加快“卡脖子”領域的科技研發,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第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最終使用的結構其實和生產結構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定意義上是互為因果的。我國149個行業當中,按照最終使用的多少來區分,消費型產業是68個,投資型產業是22個,出口型產業是58個,有1個行業無法判定產業類型。由于國內居民消費少,所以很多消費型產業不得不變成出口型產業。同時,還存在供給結構不適合消費需要的問題。比如,航空旅客運輸、餐飲、住宿、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體育、娛樂等,屬于典型的消費型產業,而且這些產業的消費需求彈性非常大,未來發展非常有潛力。但由于國內符合消費需求的供給相對不足,導致這些行業需要大量進口。這些產業的進口依存度高,不同于石油等是因資源不足,也不同于芯片等因創新能力不足,而是供給的模式、質量、業態等與消費者的需求不夠適應。所以下一步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增強競爭性,優化和擴大供給,增強對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第六,提高城市和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促使其集聚經濟的規模與集中的人口規模相均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目前我們空間結構的大體情況是,19個城市群地區集中了全國80%以上的GDP和45%的人口,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廣東,不包含港澳)三大城市群地區,集中了我國43%的GDP和29%的人口。GDP集聚的格局是符合規律的,也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空間窄的國情。問題在于,集中的經濟規模與集中的人口規模不相匹配,這樣必然帶來各地區之間人均GDP差距過大的問題。而且我國的稅收和GDP是高度相關的,公共服務又主要取決于創稅能力,這又帶來了區域之間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差距較大,從而帶來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所以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要求,繼續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城市化地區必須主動吸收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人口在本地區就業并落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使城市化地區集中的經濟規模與集聚的人口規模大體均衡,最終實現各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衡量標準。

第七,堅持擴大開放,提高內外循環的暢通性。我國進口的特點,一是主要是生產型的,即進口產品用于生產的比重比較大,二是高技術產業的進口依存度高,三是部分行業出口和進口的依存度均較高,既是高出口行業也是高進口行業。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不開放,也不是小開放,不是什么都自己生產,什么技術都要自己研發,而是不斷擴大開放的領域、范圍、深度。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也不是要減少出口的總量,而是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還要當上世界市場。要保持部分產業生產能力大于國內消費能力的格局,保持部分行業高出口、高進口的格局,這樣才能夠換回來因資源不足不得不進口的石油、鐵礦石、大豆等。當然,也要通過創新發展,降低高技術產業的對外依存度,在重要領域、“卡脖子”的領域實現技術的自主可控。還要通過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等,逐步降低資源性產品的對外依存度。

第八,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所以,下一步要聚焦提高自主可控技術及產業比重,加快科技體制改革;聚焦提高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的適配性,深化營商環境、市場化配置資源等改革;聚焦提高居民消費在總需求和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等,加快推進土地、戶籍、住房等領域的改革。

(作者為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楊偉民   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