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中央明確提出給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到現在,已有六年時間。六年時間里,駐村第一書記肩負使命,敢于擔當,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創造了一個個不平凡的業績。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并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作用,筆者認為,要做到四個“三”。
鞏固“三基”
一是鞏固黨建基礎。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建強基層組織,是駐村第一書記的的第一要務。抓住了黨建,就抓住了駐村工作的牛鼻子。經過持續開展“第一書記抓支部帶支書”、“黨員聯戶幫,攜手奔小康”等活動,貧困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基層組織陣地明顯改善,基層組織的戰斗力明顯提升。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首先要鞏固基層黨建基礎,第一書記更要持續抓好黨建,用自己的過硬作風去帶領隊伍,用支部過硬的戰斗力去打贏鄉村振興“持久戰”。要立足于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建機制強基礎,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讓鮮艷的黨旗高高飄揚,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是鞏固脫貧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目前,一些貧困群眾脫貧的基礎還不牢靠,還存在一定的返貧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書記就要做“四個不摘”的堅定支持者、執行者,在貧困群眾脫貧的道路上“扶上馬,送一程”,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有效防范返貧。特別是從去年到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一些貧困群眾在生活、就業、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難,第一書記就要一戶一戶排查,做到一戶一策,確保每一戶貧困群眾的收入不受影響,真正提高脫貧的成色和全面小康的底色。
三是鞏固集體經濟基礎。集體經濟發展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這幾年,貧困村的集體經濟通過政策引導、加大投入、盤活資產等多種方式,得到了較大發展。比如,河南濟源5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截至2020年底,5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最高達到110萬元。集體經濟強了,鄉村但總體上看,集體經濟基礎還是比較薄弱,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帶貧能力不足。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第一書記特別是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的第一書記,更要把壯大集體經濟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爭取政策、流轉土地、引進項目、盤活資產等多種措施,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
抓好“三業”
一是抓好產業。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義。沒有產業的發展,脫貧不能長久;沒有產業的興旺,振興也是一句空話。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種養業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周期較長,要注重長期培育和支持”。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第一書記抓產業扶貧的時候,既要注重短平快的產業,讓貧困群眾短期內能增加收入;又要注重長效的產業,建立穩定增收的機制,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
二是抓好就業。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是穩定脫貧的最便捷的通道。只要有就業條件的、有就業意愿的,第一書記都要積極協調,牽線搭橋,讓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脫貧、就業致富。特別是今年的疫情影響,一些貧困群眾不能外出務工實現就業,第一書記就要充分摸底排查,充分利用政策,開發一些防疫消殺、植樹造林、道路養護等短期的公益崗位,讓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急就業,確保收入不受影響。
三是抓好創業。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特別是致富帶頭人的培育,一些貧困戶不僅自己脫了貧,而且還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比如濟源市坡頭鎮的馮艷青、下冶鎮的代立紅,就是自己脫貧之后,通過發展電商、成立艾草生產加工合作社,成為“十佳致富帶頭人”。后扶貧時代,第一書記更要持續抓好致富帶頭人的培育,加強培訓引導,爭取政策支持,讓更多的脫貧群眾成為致富帶頭人。同時,還要注重人才的引進,積極引導創業能人引領帶動貧困群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有條件的村,可以設立村級扶貧創業扶持基金,用資金獎補的形式鼓勵群眾大膽創業,用小資金撬動大發展。
提升“三力”
一是提升攻堅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干勁。第一書記既是脫貧攻堅戰的尖兵,也是黨的形象在基層的具體體現,脫貧攻堅戰不僅錘煉了一批干部,也從很大程度上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第一書記攻堅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脫貧成果能不能鞏固拓展好,關系鄉村振興的開局能不能開好。提升攻堅能力,就要在作風、學習、團結上當“第一”,給其他村干部當表率;就要知農村、懂農業、愛農民,既有滿腔熱情,又有實際本領;就要堅定信心,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不放松。
二是提升治理能力。當前,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當前,農村治理面臨著一些難題,比如,隨著鄉村人口數量持續減少,許多地方出現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農村“三留守”問題突出;一些地方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不良風氣盛行。這些都需要第一書記增強鄉村治理這方面的意識,針對實際情況做一些探索,把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結合起來,創造更多鮮活的、接地氣的治理方案,創造風清氣正、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法治知識、法治精神的普及宣傳,可以和法院、司法所或律師事務所聯合,開展一些法律扶貧活動,提升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法治意識。
三是提升內生動力。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等不來、靠不來、要不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這就更要求第一書記要把扶貧扶志、志智雙扶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教育培訓、典型選樹、獎勵激勵等多種方式,一方面讓貧困群眾用一顆感恩之心回報社會,用一顆上進之心來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真正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貧困群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轉變;另一方面,讓更多的群眾看到鄉村面貌的變化、看到基層干部作風的轉變,讓更多的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注重“三統”
一是注重貧困對象與一般農戶的統籌。脫貧攻堅戰以來,精準扶貧,靶向施策,貧困群眾享受了許多特惠性的扶貧政策,在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非貧困群眾對政策不滿意、不理解。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過程中,第一書記考慮謀劃工作,在注重貧困群眾的同時,也要注重非貧困群眾的現狀和訴求,做好貧困對象與一般農戶的統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認可度和幸福感、獲得感。
二是注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統籌。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第一粒扣子,脫貧攻堅關系鄉村振興的成色和底色。后扶貧時代,第一書記要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一并考慮,一并實施。要把脫貧攻堅戰中的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扶貧扶志等與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有效銜接起來,實現“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目標。
三是注重開創性工作與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籌。從2015年向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到現在,每任第一書記雖然都有激情、有想法、有思路,但可能因為工作經歷、性格等不一樣,工作方法也不太一樣、工作思路可能也不一樣,這很正常。但對于一個村來說,最怕的是折騰。駐村工作是個接力賽,需要一棒接著一棒干,把開創性工作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統籌起來,才能收到“1+1>2”的成效。如果換一個書記一個做法,重打鑼鼓另開張,就會導致人才、物才、財力的巨大浪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的壓力更大,責任更重,這就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對第一書記更加關心、更加關愛,從提拔使用、表彰獎勵、提高待遇、人文關懷等多個方面,正向激勵扶貧一線干部;這就需要第一書記進一步傳承弘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新畫卷,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作者系河南濟源示范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扶貧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