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時間:2020年11月13日—2020年12月20日
調查方式: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網絡問卷
樣本構成:此次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3157份,數據有效率93.32%。男性受訪者占60.79%,女性受訪者占39.21%。樣本覆蓋各年齡段,20歲及以下占9.05%,21-30歲占44.71%,31-40歲占37.94%,41-50歲占6.96%,51歲及以上占1.34%。樣本來源于直轄市/省會城市(39.75%),地級市(29.02%),縣級市(22.99%),鄉鎮村(7.71%),港澳臺地區或海外(0.53%),其中從事科技產學研用相關工作的受訪者占76.21%。
重要發現:
·半數左右受訪者認為我國對科技創新方方面面的重視程度均超過發達國家,認為國家最為重視的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建。
·受訪者認為面向2035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當在數字創意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等方向上有所突破。
·62.40%的受訪者認為新發展階段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當瞄準醫學技術、農業技術等影響人們生命質量的科學內容;59.79%的受訪者認為應當更偏重交通技術、安保技術等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科學內容。
·應對新發展階段制約科技創新的一些關鍵問題,首先應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69.24%的受訪者期待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能夠強化成果導向、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勢不可擋。隨著創新能力的競爭向基礎研究階段前移,科學引領技術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空前提升、范圍空前擴大,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任何發展與突破都更能引發社會熱議。公眾對科技創新有哪些認知與評價,對國家創新戰略如何理解,對科技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有哪些期待?人民智庫對此展開了調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
超半數的受訪者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及當前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緊迫性有深刻認識
近代以來,科技創新一直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世界迎來了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正是在這一階段,新中國經過7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進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
在這個中國與世界發展“共振”的特殊歷史時期,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公眾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度、對科學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下中國將扮演怎樣的角色令人矚目。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有較為深刻的認識。超六成受訪者認同“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61.33%),“科技能否實現自立自強,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60.12%)。
超半數受訪者對當前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緊迫性有深刻感受。
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成為重中之重。53.82%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必須加快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52.48%的受訪者認同“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是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
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抉擇來看,當下大國戰略博弈遠遠超出經濟領域,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多點呈現。在這種局面下,治理任務錯綜復雜,壓力加大。55.50%的受訪者認為“大國戰略博弈向科技領域延伸加劇了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緊迫性”;59.25%的受訪者認為,“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從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需要來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高度,是對我國科技產業對外依賴性過強問題的清醒認知,有助于逐個攻克“要不來、買不來”的“卡脖子”技術難題。調查發現,51.88%的受訪者認同“在中美貿易摩擦、美國芯片技術封鎖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55.70%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我國對于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
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超過西方發達國家
國際輿論上有這樣一種聲音,“創新精神讓中國在眾多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稱中國正在將科學“超大化”,諸如射電望遠鏡這類項目是中國科學復興的強有力象征。據美國科技博客網站VentureBeat報道,中國在無人機、虛擬現實設備等方面發展潛力十足,將成為全球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引領者。
調查結果對此也有所驗證,如圖1所示,受訪者在評價近年來國內和國際科技創新速度時,認為國內科技在加速發展的受訪者占比為48.26%;相應的,認為國際科技創新正在加速發展的受訪者占比為36.32%。有近半數受訪者在描述國際科技創新速度時更傾向于選擇“穩步發展”一詞。
在對科技創新各方面的重視程度上,通過對“比發達國家更重視”“沒有明顯差異”“不如發達國家重視”分別賦分3、2、1分,我們得到的受訪者眼中中國對科技創新各方面的重視程度(滿分3分)排序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42分),科技企業、技術應用(2.40分),高技術人才、技術工人培養(2.40分),崇尚科學、創新的社會氛圍(2.40分),科技體制、科技政策(2.39分),科研院所、高校、高新區(2.39分)。而在所有選項中,均有半數左右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重視程度超過發達國家,僅有11.06%~12.06%受訪者認為中國的重視程度不如發達國家。
通過對比科技從業者和非從業者對于我國對科技創新各方面的重視程度的看法(見圖2),我們得出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創新氛圍營造方面,科技從業者對國家的重視感觸更為深刻的結論。53.56%的科技從業者認為“我國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投建比發達國家更為重視”,略高于非從業者占比(51.55%)。53.74%的從業者認為“我國比發達國家更為重視營造崇尚科學、創新的社會氛圍”,46.48%的非從業者對此表示認同。這折射出在社會創新氛圍營造方面,從業者的感知更為明顯。也就是說,科技工作者認為國家采用了較大力度營造重視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而公眾對此的感知相對于從業者而言并不明顯。另一方面,在科技體制、科技政策等方面,認為我國重視程度超過發達國家的從業者占比49.25%,低于非從業者(50.99%)。這說明,在科技從業人員眼中,我國對于科技體制和科技政策等方面的重視程度還有提升空間。
當前,我國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正在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很多方面已經與西方世界持平,一些研究領域,如高鐵、超高壓輸電、雜交水稻等領域的創新進步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梢钥隙ǖ恼f,我國在科研上與西方世界的差距正逐步縮小。
調查結果顯示,在技術應用層面,35.52%的受訪者認為我國科技創新已經處于國際前沿,47.25%的受訪者認為與國際平均水平持平,還有17.23%的受訪者認為與國際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在科技創新的基礎理論層面,認為我國基礎理論研究現狀處于國際前沿的受訪者占比相較于技術應用層面的占比只少了一個百分點。
但是,我國基礎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在這樣的歷史關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也更加需要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茖W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問及我國科學家精神的培育是否達到預期時,超九成(90.68%)受訪者認為當前我國科學家精神中的創新精神培育達到了預期。此外,在評價我國對奉獻精神、協同精神、愛國精神、育人精神、求實精神等科學家精神的培育時,均有超八成受訪者認為達到了預期。
受訪者認為面向2035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當在數字創意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等方向上有所突破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調查結果顯示,62.40%的受訪者認為新發展階段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當瞄準醫學技術、農業技術等影響人們生命質量的科學內容;59.79%的受訪者認為應當更偏重交通技術、安保技術等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科學內容;此外還有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應當更重視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科學內容(48.26%)。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面向2035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當在數字創意產業(60.05%)、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57.77%)、綠色低碳產業(57.57%)、高端裝備制造產業(56.77%)、新材料產業(54.36%)、生物產業(50.34%)等方向上有所突破。
在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發展方向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公眾認為科技及其產品凸顯的特征應包含以下指向:高環保性(51.74%)、高安全性(51.47%)、多功能一體化(50.74%)、智能化(49.40%)、人性化(47.72%)、便捷化(47.72%)、自動化(45.84%)。
應對新發展階段制約科技創新的一些關鍵問題,首先應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當前,中國科技創新還存在許多不足。調查顯示,65.68%的受訪者認為“科研資源、平臺、項目的管理運行機制沒有理順,激勵和保障潛心科研的制度和環境有待改善”,選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基建不完善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的受訪者占比為59.18%,此外還有58.89%的受訪者認為“社會崇尚科學的風氣、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的氛圍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應對新發展階段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這些關鍵問題,公眾認為首先應當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62.94%),其次要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61.86%),在科研方向上應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60.86%),此外還應該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60.72%),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59.45%),加強國際科技合作(57.37%)。
對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受訪者表示一要“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跨國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60.79%);二要“加強高鐵、5G、電力等關鍵性基礎性裝備的創新發展”(60.12%);三要“科學營造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環境,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59.65%);四要“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59.32%);五要“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創新機制”(58.58%);六要“整合國內資源、集聚優秀人才、聯合攻關重大工程”(57.98%);七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重點產業進行定向突破”(57.10%)。
對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受訪者期待“強化成果導向、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69.24%),“教育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責任意識”(62.00%),“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政策”(59.12%),“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58.18%)。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李思琪】
責編:臧雪文 / 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