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吸引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理論說服力、真理引導力、思想影響力來作用和引導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承擔起了表達和傳播科學理論、轉變錯誤思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域中卻頻頻出現一種現象: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再“聆聽”教育者的“言語”,甚至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只有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平等性、主題契合性、形式靈活性、媒介適切性和語境凈化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接地氣、更具吸引力,進而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成長需求和發展期待。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話語鍛造 吸引力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載體,是承載主流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的語言及其表達系統的有機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形式、話語媒介、話語語境等通過交往等行為而關聯在一起的實踐活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呈現出了主體多極多層、內容更新拓展、形式多樣呈現、媒介推陳出新和語境復雜多變等全新特質。只有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全方位的鍛造,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平等性、主題契合性、形式靈活性、媒介適切性和語境凈化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煥發出蓬勃生機,進而促進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實現思想上的升華、達成認識上的共識。

提升平等性,應對話語主體多極多層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是具有多極性和多層次性特點的交往主體。馬克思的交往實踐理論主張交往主體的異質性,即認為參與交往的主體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是以多極主體的同在為前提。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網絡“大V”、意見領袖、博主、網紅、微信公眾號、APP等異軍突起,素有“網絡原住民”之稱的青年大學生也不再是單純的思想理論的接受者,同時也是思想理論的言說者、宣傳者、表述者、解讀者,他們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并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的全過程。以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域中,教育者主體常常以命令、說教、勸導等控制性引導方式與大學生開展對話交流,這種話語交往方式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和他賦性,容易產生“話語霸權”,使得大學生們無法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傳遞自己的思想,他們處于一種欲說不能的“失語”狀態,即使發聲,也只是隨聲附和。這種主體間的不平等性,使得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只有信息的傳遞,沒有精神的交融,更沒有思想的體驗。只有在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以彼此尊重的平等方式進行智慧的碰撞和心靈的交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才能被大學生所理解進而達成共識。因此,必須不斷增進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鼓勵大學生從對教育者的“靜聽”模式中走出來,自覺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之中,相信自己的話語價值,爭取自己的話語權利,自發自覺地加強話語主體性鍛造。

提升契合性,應對話語內容更新拓展

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總括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核心內容,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其實質是對大學生給予什么樣的思想干預、價值導向、政治引領、文化熏陶、精神塑造和道德養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拓展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不僅吸納、借鑒了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還囊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既豐富了內涵,也拓展了視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題是對其核心內容的概括與凝練,從宏觀的歷史方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題實現了由革命主題—建設主題—發展主題—強國主題的轉換;從微觀的教育體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題實現了由“德智體”向“德智體美勞”的拓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中國正經歷著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經歷著我們黨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全面推進的革命性鍛造,正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嚴峻考驗。這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只有實現話語主題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符合,與新時代、新常態的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相契合,才能使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說服力,才能真正地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無論如何都無法在大學生中傳播開來,更無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提升靈活性,應對話語形式多樣呈現

大學生的話語根植于鮮活的生活日常,呈現出靈活多變和快速更新的特點,新穎奇異、簡潔明了、諷喻戲謔的流行語因契合他們挑戰權威、顛覆傳統、追求個性的特質而得到青睞。當前,為了適應大學生的話語習慣,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逐漸凸顯出了鮮明的多樣性特點,不僅使用日常化、生活化的話語來闡述、解釋、宣傳政治話語的權威性和學術話語的科學性,而且開始注重增強網絡話語表達的引導性,積極吸收借鑒網絡流行語,借助網絡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方式讓話語“動”起來進而“網”聚人心。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首先是一種政治理論陳述,它作為思想觀點、社會制度、社會形態、社會理想和實踐運動的統一,必然是應用學術話語闡釋、論證、支撐政治話語,是以嚴謹性、規范性、系統性、抽象性、艱深性為特質的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的交織。因此,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靈活性,才能有效避免大眾化缺失,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由高層的政治解讀和理論傳導向公眾視野下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靈活性就是將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有機結合起來,用學術話語闡釋、論證、支撐政治話語,用日常話語、生活話語表達好政治話語的權威性和學術話語的科學性,把晦澀難懂轉換為通俗易懂,把冗繁復雜轉換為簡單明了,把枯燥乏味轉換為生動活潑,把照本宣科轉換為啟發領悟,力爭實現政治性、學理性和大眾性的有機統一。為此,既要關注理論話語的通識表達,不斷提煉出大學生樂于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生活話語,力爭變枯燥無形為立體豐滿,變抽象晦澀為生動活潑。也要及時介入、更新符合時代要求的時代話語,注重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利益訴求和個性化特點相契合,嘮家常話、說知心話、講真心話,做到用通俗易懂、樸實具體、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語言傳播思想、詮釋理論。

提升適切性,應對話語媒介推陳出新

適切的傳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獲得大學生認同,實現凝聚共識的重要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話語媒介實現了由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向以媒介融合為特征的全媒體轉型。1994年我國正式成為接入國際互聯網國家,1995年“水木清華”BBS網站開通,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大學生網民的聚集地。此后,1999年騰訊QQ問世,2000年博客開始進入中國,2003年百度貼吧上線,2005年校內網成立,2009年新浪微博成立,2011年微信程序正式面世,現如今,各類APP程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增強其凝聚力和引領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媒介的適切性,才能借助全媒體的廣泛宣傳切實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大學生中失聲甚至失效的問題。話語媒介適切性就是要“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打造“無所不在、無所不及、無時不有、無人不用”的立體宣傳平臺,善待善用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載體,建好用好紅色網站、官方微博、公眾微信、移動APP等新媒體傳播載體,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為最大增量,通過全媒體覆蓋,做足、做全、做大、做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宣傳矩陣。同時,要契合大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積極打造圖文、影音、視頻、動漫等立體化宣傳產品,以多樣化表達應對碎片化閱讀、以形象化展示應對直觀化認知、以及時性速度應對實時性需求,通過海量、立體、直觀、持續的優秀作品引導、鼓舞、影響大學生,不斷提升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認知與認同。

提升凈化性,應對話語語境復雜多變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每一個主體都是一定場域中的存在,不同的場域代表著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當前,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交織疊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各種思潮多樣雜陳,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中,多元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的差異性、對立性、沖突性不可避免,傳統的與現代的、本土的與外來的、主流的與非主流的思潮之間的博弈異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語境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再加上全媒體的催化以及網絡的虛擬性、去中心性、缺場性等特點凸顯,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涉世不深,對打著學術創新等旗號的多元社會思潮及其催生出的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擠壓、價值干擾和媒體解構難辨真偽;對大量網絡上“隱身”的各路“水軍”拋出的海量信息極易盲目“跟風”,為此,只有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語境凈化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種噪音和雜音干擾,從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大學生中形成主導、凝聚共識。要通過有效的理論剖析、理論反思、教育引導,以主流意識形態對多樣社會思潮的統領和整合來幫助大學生澄清模糊認識、分清是非界限。還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對待錯誤思想,必須敢于亮劍;對待錯誤觀點,必須敢于駁斥;對待大是大非問題,必須敢于發聲;對待妖魔化、污名化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言論,必須敢于揭露。更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真剖析各種社會思潮的產生土壤、利益訴求、功能機制,敢于在批判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與完善。

馬克思強調:“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形式與內容、普遍性與特殊性、真理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結合,才能為大學生所接受、所認同、所踐行。

(作者分別為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韓慶祥:《話語體系建構的核心要義與內在邏輯》,《學習時報》,2016年10月31日。

②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③《中辦國辦印發<意見> 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人民日報》,2020年9月27日。

④于建瑋、趙麗麗:《當前社會思潮的復雜性:影響與應對》,《黨政干部學刊》,2018年第9期。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責編/于洪清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