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郭愛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的新需求,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面向,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需要等特點,及時作出的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必須遵循的重大戰略部署。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縣域經濟呈現出發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市場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給質量更具可提升性、發展動能更具可培育性等特征,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為此,可從推進體制機制變革,做好產業鏈上的延鏈、補鏈和強鏈設計,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縣域內城鎮化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著手,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以體制機制變革消除縣域壁壘,提高縣域之間內循環合作效率。一是將縣域經濟定位放到更大的區域中去,通過制定更高層級的區域發展規劃,實現資源和要素在縣域間雙向良性互動,構建共治共建共享體制機制,破解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推進東部縣區產業創新與升級,建立東部縣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引導機制,加大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和產業承接的定向支持力度。三是著力改善提升中西部地區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強化財稅金融服務。
加大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延鏈、補鏈、強鏈的工作力度,提高縣域經濟“雙循環”的效率和安全水平。一是加大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力度,積極營造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及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的創新環境。二是圍繞縣域發展的首位產業、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等,強化產業招商,正確引導企業投資和社會投資,著力培養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三是加強產業配套發展能力,在推動縣域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基礎上鞏固傳統產業鏈優勢,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版等的協同發展,提高縣域經濟參與“雙循環”的內驅力、控制力和穩健性。四是加大農業農村發展新主體的培育,強化傳統種養業的投資力度,重點推進縣鎮都市采摘農業、觀光農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村等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為縣域經濟“雙循環”提供新動能。一是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深入探索數字經濟新模式,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數字鏈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二是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互聯網+”以及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業態,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建立安全、共享和高效的縣域經濟發展體系。三是重點推進新基建、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強化稅收優惠和投融資便利。
以新型城鎮化為著力點,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推動縣域層面城鄉融合,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縣域范圍內,以新型城鎮化作為新的發展極,強化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載體和平臺建設,建立縣域內要素發展的重要集聚點和重要平臺。二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城市文明和市鎮生活方式向農村延伸為契機,健全縣域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長效機制,培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新動能。三是在養老、社保、醫療、教育等備受關注的民生領域,進行更大區域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區域一體化建設,將區域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縣域內所有居民。
充分利用資源和要素優勢,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縣域經濟參與國際循環。一是推動縣域內優勢企業以核心技術、自主品牌等為依托,帶動產品和服務、技術、標準等“走出去”,拓展供應鏈協同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對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占據全球價值鏈中的有利位置。二是充分發揮縣域內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配套力度,鼓勵專精特新產品開發,鼓勵開展跨國并購,建立全球創意、研發、生產、管理體系,提升縣域企業國際化布局能力與國際化運營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型經濟聯系,積極推動縣域組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交通節點、資源產出區域合作共建外貿出口生產加工基地,共同開拓國外市場,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縣域經濟參與國際循環。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