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也將如期開幕。勇敢堅韌的中華民族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完成了脫貧攻堅使命,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這開局起步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復興與鄉村振興的關系作了深刻的闡釋,首次從邏輯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鄉村振興作為必要條件的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
什么叫必要條件?就是必須要有的,沒有就必然推導不出結果的條件。鄉村振興就是這個必要條件,沒有鄉村振興就必然推導不出民族復興這個結果。
也許這對有些人的認知來說是一個沖擊。提到民族復興,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城市,是高精尖的科技、強大的軍事力量,認為農業投入產出比低,占GDP的比重有限,算經濟賬不劃算。
歷史的真相如果看得不清楚,也許是因為站得不夠高、視野不夠遠。“三農”從來就不只是一筆經濟賬,民族復興也一定是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起點和初心的。我國還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讓這幾億人都搭上民族復興的航船駛向美好未來,這不是算賬能算出來的,更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從更為現實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們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鄉村振興,便是國內大循環的關鍵變量。
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是“內需”。農村是擴大內需最有潛力的“藍海”,但“潛力”能不能變成“現實力”,首先取決于農民手里有沒有錢;其次,還要看農民敢不敢花錢,這就需要有醫保、社保等基本保障,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再次,要看農民的錢能不能花出去,公路、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還要跟上。只有這些問題真正解決了,農村才會真正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
國內大循環的本質是“流動”。農村既是需求側,是工業產品、城市文化的廣闊市場;同時也是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的供給側。有需求有供給,有進有出,如此,經濟才能真正流動起來,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系統。
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是“大”。一省一隅不是大,單單在城市之間或鄉村之間循環也不是大,只有著眼于全域、全要素,打通城鄉兩大空間,才能形成大流動、大循環、大市場。
開局“十四五”,啟航新征程。以今年全國兩會為起點,我們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而且,這復興一定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生態文明為底色的中華民族的復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這是歷史的昭示,更是使命的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