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學城20年的積累和發展,行穩致遠,對東莞發展模式轉換、產業升級換代起到了動力源和催化劑的作用。進入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階段后,松山湖科學城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圍繞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個定位,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領域,勇擔戰略性標志性基礎研究任務,致力于“從0到1”的原始創新追求,全面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展、“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貢獻力量。
松山湖科學城為了實現引領中國未來科技發展、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高遠目標,采取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做法,成效顯著。
首先,聚焦發力重大平臺建設。“從0到1”的原始創新,重大平臺是基礎,否則原始創新只是一句空話。松山湖科學城高端起步,瞄準未來十年、二十年,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大實驗室平臺,定位為重大設施平臺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并將其納入國家整體戰略布局,同時引入和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落戶松山湖科學城,以重大平臺驅動原始創新。
其次,加速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從0到1”的原始創新需要集聚一流的創新資源要素,小打小鬧是無法實現遠大目標的。松山湖科學城通過一流目標,吸引一流平臺、一流企業、一流機構、一流大學、一流人才等“五個一流”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從0到1”原始創新的強大合力。目前的松山湖科學城已經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0家、新型研發機構30家、國家級孵化器14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9個。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中心覆蓋率57.47%,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為9.46%。各類人才突破9.9萬名;擁有雙聘院士12名,另有33名院士通過項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園區開展科研工作;國家級人才65人;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3名;市特色人才277名,占全市62%;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25個,占全市69.4%;東莞市創新科研團隊23個,占全市57.1%。
最后,構建完善的產業經濟體系。原始創新成果需要有完善的產業和巨大的市場作支撐才能有廣闊的前景。松山湖科學城依托大灣區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巨大的國際國內市場,聚集了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普聯技術、歌爾智能等一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全信息技術產業;重點拓展生物產業,引進了東陽光、紅珊瑚藥業、菲鵬生物、眾生藥業、博奧木華等生物產業企業,集聚各類生物技術企業超過300家;大力推進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引進匯川科技、拓斯達等一批代表企業,形成了以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智能裝備企業為主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深入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擁有規模以上新材料產業企業23家,新引進新能源鋰離子電池封裝、高斯寶電氣、華潤電力分布式能源等項目。
目前松山湖科學城區工商注冊各類市場主體達11389戶,其中企業占比90.41%。擁有上市企業4家,上市后備企業達34家。同時,華為開發者大會連續兩屆在松山湖舉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在科學城區掛牌,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入選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全省首批10個“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投入運營,國際化、年輕化、智能化、生態化的“創新創業不夜城”逐步打造,為科技創新成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鏈。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司文君 / 周素麗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