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對于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有著重要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力量,加強原始創新策源和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是關鍵。松山湖科學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個定位,在聚力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建設、強化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
蓄動力:堅持“四個面向”,把大科學裝置建設和布局面向產業的前沿基礎研究平臺作為發力點。松山湖科學城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前瞻部署建設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群,加快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全球領先的大科學裝置建設。同時依托大科學裝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科技基礎支撐服務平臺,加快中子治療技術探索設施、大科學智能計算數據中心、大灣區電鏡中心、材料科學用戶實驗設施等項目建設,形成大科學裝置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為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催生更多“從0到1”的重大創新成果。引導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參與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關鍵設備研發,提高設備國產化水平。統籌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的創新資源,爭取承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任務、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加強與港澳地區的科研項目合作,組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建平臺:以國際化視野推動新型研究型大學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提質增效。以國際化視野、雙一流標準打造具有前沿尖端學科的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本地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加強生物醫藥等優勢學科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大力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在莞建設研究生院,支持高等院校成立微電子相關學院、增設半導體相關專業,依托大科學裝置和高校院所及港澳實驗室的先進設備等資源,聯合開展學科共建和人才聯合培養。緊扣松山湖科學城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定位和優勢,加快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東莞新能源研究院、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建設基于人工智能與萬物互聯的開源開放平臺,實現科技與產業的緊耦合。
激活力:堅持人才是第一動力,構建“科技+金融+人才”的創業新生態。為引進更多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創新團隊,松山湖科學城在海外高精尖人才引進方面實現更大制度突破。支持科研事業單位建立靈活薪酬機制。創新大灣區青年創業基地運作模式,加強青年科研人才引進與培養。加強與深圳等地區金融資本溢出的銜接,鼓勵國有金控平臺、國內外風投、天使基金等在莞設立產業引導和并購基金,架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瞄準具有產業化條件、市場化前景和穩定技術源的科技成果,采用科研人員、社會資本和政府科創基金多方參股的形式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實行市場化開發、專業化運營,實現項目啟動到產業化落地的無縫銜接。集聚一批人才創新服務專業機構,創造更加優越的人才創業環境。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幫助人才精技強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等先進培訓方式的作用,深入開展“一鎮一品”產業人才培訓工作,設計“工業機器人”“員工關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等一系列精品培訓課程,培養園區急需的中、高級技能人才。大力實施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作,助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積極組織申報“首席技師”“技師工作站”。
育企業:把培育創新型企業和自有核心技術科技企業作為落腳點,推動新興產業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交融。立足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愿景,培育科技企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突出5G、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和先進封測、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生物工程、高性能高通量材料制備等重點,鼓勵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的用戶企業、合作企業在莞設立研發中心、項目公司,爭取培育出一批科技初創型企業、未來型企業,引進一批引領未來行業的百強企業、“高精尖缺”創新型企業。加快建設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謀劃建設松山湖上市企業總部基地,打造科學城科創板塊。對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擬上市公司,設立“綠色通道”,實行“一企一策”, 做到“有求必應”,提供全方位、定制化、保姆式服務。圍繞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七大產業,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基礎研究平臺,建設一批新型協同創新平臺、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核心技術集中攻關。
強載體:把做強做優高新園區作為支撐點。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試驗證服務平臺。建立東莞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東莞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匯聚更多創新成果。謀劃建設松山湖軟件園,引育各類數字經濟主體,共同打造多領域、跨平臺、廣兼容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技術咨詢、技術貿易等科技服務產業,加快引進港澳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等高端現代服務業,為新興產業發展完善配套服務。
抓落實:建立強有力的政策體系、責任體系和考核推進體系。建立工程化的配套政策體系,每項政策均制定操作流程圖和路線圖,明確辦理時限和責任主體,讓政策可執行、可檢驗。建立一把手推進機制,一把手抓一把手,切實壓實各級一把手抓創新的主體責任。建立易推進可落實監督考核機制,對重點工作指標完成情況進行月通報、季度點評、年度考核,定期“曬成績單”,接受社會監督。
過去一年,松山湖科學城堅定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已建成一批以基礎研究為主的大科學裝置、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大科研平臺、以成果轉化為主的育成機構,初步構建了“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創新鏈條,形成了科研院所與高新技術企業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責編:蔡圣楠 / 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