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這“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樹立正確黨史觀。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學習黨史,才能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和歷史貢獻,才能科學總結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規律和執政智慧。
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上的歷史貢獻。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回望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始終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消除了中國長期貧窮落后的制度桎梏。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迅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大規模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上來,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初步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在當時被世界公認是一個奇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并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釋放出的強大動力,使中國國民經濟迅猛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力發展進入新時代。在全球疫情肆虐、經濟普遍下行的2020年,中國依然達到了GDP增長2.3%、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的新高度。同時,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今天中國生產力的騰飛。
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認真領會中國共產黨在適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變化推進社會發展上的歷史經驗。百年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適應中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變化推進社會發展的歷史。近代中國,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的任務,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得到全面確立。“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大幅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共產黨基于社會現實對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的重大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正確判斷。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能夠根據時代發展和國情變化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黨,是能夠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黨。
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群眾路線、發揮人民主體作用上的歷史智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遵循這一觀點提出了群眾路線,并把它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過實行土地改革、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作風建設等具體實踐,中國共產黨積累了群眾路線的寶貴經驗。“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群眾路線”被載入黨章,要求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通過將群眾路線貫穿于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在理論上明確提出“以人為本”、持續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完善制度建設等具體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活動,黨的群眾路線進入了新格局、新境界。歷史證明,百年黨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
“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學習黨史,必須用好歷史唯物主義這把利劍。尤其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更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應對各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在思想上和理論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保駕護航。
作者:劉玲,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陳世陽,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