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政策解讀 > 正文

李鐵: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究竟是什么關系

編輯同志:

您好!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有一些疑問: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是什么關系?鄉村振興,農民還需要進城嗎?新型城鎮化怎么推動下去呢?還望請專家回答一下。——讀者夏鴻

本刊特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鐵作答

很多人看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后,又開始對鄉村振興重視起來。但是始終有一個疑問,就是推進鄉村振興,未來是否還要繼續推動新型城鎮化?鄉村建設好了,農民還要進城嗎?

其實如果深入了解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了解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就可以知道,鄉村振興和城鎮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要知道,城鎮化是農民進城并且實現安居樂業的過程。

農村人口減少會減輕國家支持鄉村振興的壓力

我國城鎮化的判斷標準,就是城鎮常住人口占常住總人口的比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從1990年的26.4%提高到現在的60%以上,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就業了接近3億人口。大量農業人口從農村土地上轉移出來,進入各類城鎮打工就業,甚至定居,給農村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加了農村的人均占有資源。例如30年前,我國農村人均耕地不到2畝,由于農業人口的大量轉移,目前按農村常住人口計算的農村人均耕地面積為3.6畝,戶均約10畝地。雖然人均占有的農業資源仍然很少,但至少在增加的土地上,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農業經營收入。

二是農村人口的減少,也有利于農業現代化要素的投入和適度規模經營。現在我國農村戶均耕地10畝左右,相當于日本的三分之一。如果未來要實現農業機械化種植,那么我國的戶均耕地規模至少要提高到現有水平的兩倍以上,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小型農業機械的作用。實現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三是農民通過非農就業和進城打工,使得收入來源發生了變化。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41%來源于非農就業,而來自于農業經營的收入僅占36%。隨著我國各類城鎮的發展,城鎮吸納非農就業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會越來越高。

四是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可提供的建設用地資源會越來越多。我國的農村轉移人口已經有2.8億,因農業人口轉移,將會導致大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資源閑置出來。目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資源為19萬平方公里。隨著農村人口的進一步減少,未來這些閑置的土地資源可以通過城鎮化或非農化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這也是鄉村振興的最重要的資源基礎。

五是農村人口減少,城鎮人口增加,會加大對農產品商品化的需求,并且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會刺激農業調整經營結構。當農產品商品化占比越來越高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引導農民針對城市需求調整農產品結構,進而增加農民的農業經營收入。都市圈農業的發展,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六是農村人口減少會大大減輕國家支持鄉村振興的壓力。雖然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轉移凈收入已經占21%,但是由于我國農村人口數量仍然過多,農村戶籍人口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達56%,而農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到40%。前者涉及8億多人,后者涉及5億多人,所以僅僅用60%的城鎮常住人口和44%的城鎮戶籍人口創造的財富,來補貼支持與城鎮常住人口相當的農村戶籍人口,涉及補貼支付數額龐大,顯然不可持續。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甚至達到80%或更多,才可以實現對農業和農村的全面支持。顯然,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更多的農業人口離開農業和農村,才有可能“以多補少”地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和工業服務業反哺農業。

就地非農化也是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之一

雖然我們提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是要加快農業人口向各類城鎮轉移,但是針對鄉村振興和發展,我們還有一條重要的路徑選擇:就是通過就地非農化來加快農業人口向非農就業的轉移過程。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在工業經濟總量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沿海發達地區曾經占據“七分天下”。即使是現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工業布局,仍然沒有脫離當年的發展軌跡。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大量制造業企業的布局,仍然以原來的鄉鎮和村莊為依托,甚至在當地財政稅收和GDP增長中,鄉鎮經濟仍占有半壁江山。

隨著我國城市工業園區成本的不斷攀升,房地產開發受到嚴格的政策調控,地方債務越來越嚴重,因此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急需在更大范圍內尋找低成本的發展空間。這等于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畢竟中央在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農村集體土地入市。

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可選擇的途徑,一方面是納入城鎮化的軌道,直接參與城市建設;但是從另一方面考慮,在尊重規劃和環保要求的大前提下,也可以充分利用鄉村集體土地資源的空間格局,復制當年鄉鎮企業模式,允許集體土地自行與企業談判,以小面積、低成本的土地來招商引資,并以長期合作的方式,讓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向范圍更大、成本更低的農村靠攏。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通過集體小園區的模式,把一部分中小規模企業配置在農村。這樣既可以帶動農民的就地非農就業,也可以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集體經濟的積累和財富的增長,還可以增加當地政府的稅收。

其實,這也是一種城鎮化道路的實踐過程。當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小城鎮發展,都是建立在農村工業化的基礎上,而這些小鎮現在大多已經發展成為中小城市了。未來,我國一部分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優勢和有利的區位條件,吸引產業進入,帶動非農就業,同時也會推動農村非農化和城鎮化進程。

總的來說,促進鄉村振興,在采取支持農村發展政策的同時,首先要落實好新型城鎮化的各項政策。例如,如何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和農民工市民化,使得已經進城就業多年的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地在城市扎下根。如何落實好農村集體土地入市,讓農村和農民更好地分享城鎮化的收益和成果;更好發揮小城市低成本的優勢,吸引更多的產業進入,并發揮返鄉創業農民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新思路,可以考慮城鎮化和非農化的戰略空間選擇。而非農化,則是通過集體土地承接非農產業,帶動農村非農就業,為未來城鎮化的多元化途徑提供重要的機會。只有農村人口減少了,才能更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李鐵   新型城鎮化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