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面、完整、準確把握系統觀念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更加主動自覺運用好這一基本原則,并貫穿在“十四五”時期全過程和各環節,是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以及推進國企改革發展落實落地的有力保障。
立足整體性 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
系統觀念下的整體性,要求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不僅要理清哪些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還要理清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以及把握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推動事物在整體上呈現出應有的屬性或功能。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從整體性原則出發:
一是始終堅定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與方向。目的性是任何系統都應具有的特定功能和既定要求,是系統整體性要求的直接體現。要始終牢牢把握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信心與決心,心無旁騖凝心聚力,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鞏固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充分彰顯黨執政興國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中堅骨干作用。任何環境、任何時候、任何挑戰,都不能動搖、懷疑或猶豫,要自始至終、理直氣壯、一以貫之地貫穿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
二是始終貫通國有企業改革的當前與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既要立足當前、以史為鏡、繼往開來,充分總結、評估和吸收已有的改革經驗與有效實踐,客觀剖析存在的不足、短板和弱項,在總結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又要面向未來、著眼長遠、放眼百年,突出前瞻性、戰略性和時代性,不斷激發改革發展動力和潛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事業不斷向前。通過把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貫通起來審視與思考,就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發展大勢、辨明改革發展方向、制定務實管用措施;通過把國有企業近期、“十四五”時期和遠期目標統籌起來謀劃,就能更好地做到未雨綢繆、把握主動、占領先機。
三是始終錨定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與要求。國有企業要緊扣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統籌把握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的重點與難點,繼續在1+N政策體系頂層設計的指引下,進行久久為功腳踏實地的部署與推進。特別是落實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確定的思路和舉措,進而為“十四五”時期乃至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為扎實的基礎、提供更為深厚的支撐。
四是始終確保國有企業改革的協同與匹配。著眼整體性搞好國有企業,要注重提升國有企業的整體素質與能力。要推動國有企業在揚長避短、補足短板、鍛造長板中提升整體效能,在應對市場充分競爭、融入國際產業分工、服務國家戰略使命中承擔應有的責任、實現應有的價值。要始終堅持“十個指頭彈鋼琴”,注重深入研究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和適配性,確保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協同性和互補性,使得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與治標相結合、漸進與突破相銜接,最大限度實現政策取向上的相互配合、實施過程中的相互促進、實際成效上的相得益彰。
著眼結構性 把握事物不同結構和不同維度之間的關系
系統觀念下的結構性,要求注重把握事物不同結構和不同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重視并加強對事物結構的辨識與研究。通過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動事物存在演進形態的合理化以及系統功能作用的正強化。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從結構性原則出發:
一是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這是由我國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所決定的。這就要求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總體要求,國有企業要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轉變增長與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與潛能,推動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比重,提高供給體系質量與水平,增強產品供給與有效需求之間的互動性,創新創造更多有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持續發展動力。
二是以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為抓手。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對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目標、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更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要綜合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市場的和調控的手段,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創新。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盤活存量,調整存量結構,做優增量,優化增量投向。要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促進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推進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合理化、完善化、數字化和生態化。
三是以培育有效市場競爭結構為關鍵。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市場競爭更為公平有序,推動市場結構更為合理高效。要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提高行業集中度,著力打造培育更多合格市場主體。要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之間以及國有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之間重組整合,暢通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投入,降低運營成本,發揮協同效應,提高運營效率,提升品牌形象,打造核心競爭力。
四是以提升國企內部結構質量為基礎。國有企業要加快自身產業布局與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緊緊圍繞主責主業確定的范圍,嚴控非主業投資的規模與比重,推動資源與能力向優質的、戰略性的、有前景的業務、單元或產品集中,夯實持續發展基礎,鞏固市場競爭優勢。要注意全局把控現有業務和新興業務的投資比例,主業內不同業務或單元的投資比例,同一業務或單元內部的投資比例,不同區域市場的投資比例,境內與境外的投資比例等。要在保持自身產業結構、投資結構、財務結構、組織結構等方面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結合“十四五”時期要求、行業發展態勢、競爭格局變化和發展戰略導向等因素,前瞻性、及時性、動態性地做出調整、優化、革新與完善。
把握層次性 注重整體內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
系統觀念下的層次性,要求注重把握整體內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既要揭示整體內不同層次的共同運動規律,又要特別研究和發現不同層次的特殊屬性和特殊要求,進而通過分層分類、分門別類推動系統整體實現發展進步。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從層次性原則出發:
一是國家層面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既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應當秉持的共性經驗,也是被實踐證明更為科學有效的改革路徑。要堅決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有關決策部署,積極穩妥推進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要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各有關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各地方政府要推進所管理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工作,明確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時間節點,加強指導督促和審核把關,強基固本,規范管理,為實現集中統一監管創造條件、夯實基礎、做足準備。
二是出資人層面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要按照管好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的基本思路,梳理、優化和精簡國資監管制度體系,增強科學性、完備性和系統性。要全面實行并動態調整清單管理事項,深入開展分類授權放權,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增強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功能作用,形成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產業集團公司分層次的出資企業格局,體現出定位鮮明性、分工明確性和發展協調性。要更加注重發揮國有資本的整體功能與作用,立足出資關系和產權紐帶履行出資人職責,動態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科學性、依法性和合規性。
三是國有企業層面完善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要按照培育真正合格市場主體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在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改造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礎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治理制度體系,實現國有企業制度的中國特色、形神兼備和現代水平。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激活力、提效率、促發展的要求,切實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真正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要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結合企業實際、契合行業特點、易于操作執行的激勵約束手段與方法,培育具有反應靈敏、運行高效、富有生機特點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四是國企內部層面強化集團化的管控模式。國有企業要加強和突出戰略管理的層次性,明確集團總部功能定位,善于利用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分析工具,評估集團內外部環境變化,充分考慮市場變化以及客戶需求,完善制度流程體系,明確權力責任清單,切實增強集團管控力。集團總部層面要繼續落實去機關化和去行政化的改革要求,發揮戰略引導、產業培育、統籌協調的作用,子公司或業務單元層面要發揮貫徹集團戰略意圖、深耕行業發展、培育專業能力的作用,生產一線和基層單元要發揮提供高品質產品或服務、展示良好品牌形象、培育團結和諧文化的作用。通過做強總部、做精專業、做實基層,形成集團上下層次清晰、分工明確、溝通順暢、銜接緊密的運行管控格局。
推進開放性 把握事物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
系統觀念下的開放性,要求注重把握事物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促進事物不斷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向有序發展演化。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從開放性原則出發:
一是深刻認識開放性的基本特點。一方面,要充分認識開放的一般屬性。國有企業從改革中一路走來,也必將依靠改革走向未來。而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只有始終融入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之中,才能實現國有企業的浴火重生、脫胎換骨和鳳凰涅槃,這也體現著開放性所具有的包容性、交換性和互利性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開放的特殊屬性。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主題和要求。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已經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開放性也必然要體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即在面對復雜性、挑戰性、沖擊性和不確定性之中,所呈現出的多樣性、全球性和規則性的特點。
二是準確把握開放性的內涵要求。進入新發展階段,全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提高生產與供給質量水平,國有企業需要更加強調改革發展的自主性、創新性和持續性。要主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新問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調整優化成長路徑與模式。要處理好對外開放和自主自立的關系,立足自身改革發展已經積累的經驗、基礎和條件,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更好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要繼續秉持開放合作的戰略理念,加強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與互動,借助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國有企業全方位融入世界發展格局。
三是貫徹落實開放性的重點舉措。國有企業要全面分析與認清自身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以及所有的比較優勢,結合“十四五”規劃實施,制定針對性的戰略規劃和具體舉措,將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落實開放性的重大時代課題。要積極主動參與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廣泛更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之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實現共建共商共享,推動更加緊密穩定全球經濟循環體系的形成。要強化國有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增強全球價值鏈掌控力,在開放條件下促進科技能力提升。要著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開展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要保持開放的胸襟與姿態,深入開展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工作,與領先國有企業、知名跨國公司以及優秀民營企業對標對表,通過在公司治理、運營質量、管理能力、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人才培養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與分析,在學習借鑒、取長補短、互促互進中增強全球競爭力。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出發謀劃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尤其需要把握好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等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廣大國有企業要統攬全局準確識變,把握機遇主動求變,勇于開拓科學應變,永立潮頭達權通變,以舍我其誰的視野和境界,以胸懷大局的姿態和風貌,以深化改革的使命和擔當,以包容多樣的意識和理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定地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作者為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