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北京冬奧會相關籌辦工作的順利進行,中國冰雪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以冰雪資源為核心的會展業、文化旅游業、賽事培訓行業等相關產業也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作為全球矚目的體育賽事盛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將對推動文化、體育、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冰雪產業 北京冬奧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奧運會是全球矚目的國際體育賽事,自身所具備的“奧運效應”將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維度產生重要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冬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北京冬奧會作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全面彰顯國家形象和綜合實力的機會與窗口,是發揚體育精神、推動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契機,也是我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重要一步。
以點帶面,為建設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注入生機活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北京冬奧會如何為實現這一目標注入生機活力,可由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全民參與,國際賽事點燃大眾冰雪休閑消費熱情
高吸引力和關注度是奧運會區別于其他體育賽事的重要特征之一。北京冬奧會之所以能夠點燃大眾對冰雪文旅等休閑產業的消費熱情,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奧運會自身所具備的廣泛影響力,另一方面則基于國家政策的重要布局。2015年,我國政府在申辦報告中向國際奧委會作出“三億人上冰雪”的莊嚴承諾。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冰雪產業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推動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為此,國家大力支持不同地區依據自身發展條件和優勢資源普及冰雪運動、發展冰雪產業。北京、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冰雪資源豐富的省市都出臺了詳細的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方向。例如北京將在群眾冰雪、競技冰雪、青少年冰雪、冰雪體育產業、冰雪賽事、冰雪場地設施和冰雪運動人才等7個方面著力發展冰雪運動。
同時,北京冬奧會也正在加速“北冰南展”的進程,將冰雪運動從北方地區向南方地區延伸,從戶外運動向室內拓展。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大眾冰雪季在全國31個省市184個地級市或全國或區域聯動,共同帶來1200場次群眾冰雪活動,激發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興趣,帶動相關消費。
共建共享,重大項目帶動冰雪產業迎來發展機遇
籌辦奧運會對各國而言都是一個重大項目,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有效保障。回顧成功申辦冬奧會后的五年多來,我國冰雪產業的發展逐漸從粗放型走向精細化。借冬奧會舉辦的契機,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部門相繼印發了《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年)》《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多部政策文件,為冰雪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我國滑雪場館從2015年到2019年增長了67%,到2019年滑雪場館達到770家,同期滑雪人次超過2000萬,比2015年增長了107%[1]。冬奧會影響效應根據賽事舉辦特點表現出階段性、非均衡性和延續性,將持續帶動我國的“冰雪熱”,使冰雪“冷資源”轉變成為“熱經濟”。
融合發展,以文體旅深度融合助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隨著近年來國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文化、體育、旅游逐漸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強國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內容。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也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產業屬性的角度來看,文化、體育、旅游產業三者具有較強的共性,例如,都屬于體驗經濟、綠色經濟的范疇;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產業鏈較長等特點。與此同時,三者之間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天然的耦合性。
冰雪經濟是多種產業融合的復合型經濟形態。國內研究認為,我國冰雪體育產業鏈以上游——冰雪體育賽事為核心,中游——冰雪體育賽事轉播媒體為支撐,下游——冰雪體育旅游、冰雪運動教育培訓、冰雪運動裝備及器材等產品服務為衍生價值,形成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鏈網式產業結構[2]。“冰雪體育+文化”“冰雪體育+旅游”正日益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層面,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經濟的實施意見》對推動冰雪旅游產業發展作出部署;2021年2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印發《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地方層面以吉林省為例,2016年9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做大做強冰雪產業的實施意見》,提出“以冰雪旅游為本體、冰雪體育為基礎、冰雪文化為引領,強化冰雪產業優勢集聚,構建吉林特色的冰雪產業體系”。目前,吉林省“西冰東雪”產業格局已經形成,發展成果顯著。從國家頂層設計和區域實踐來看,促進文化、體育和旅游三者深度融合發展是未來大勢所趨。
創新引領,冰雪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路徑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我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必須堅持創新引領,將創新思維、創新理念、創新手段貫穿冰雪體育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全過程。具體實踐路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深度挖掘冰雪體育特點,開發符號化、多樣化文化衍生產品
冰雪體育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關鍵是推動構建冰雪體育IP(Intellectual Property)形成品牌影響力。而形成品牌離不開文化及相關服務產品的打造。作為承載文化意義的具象性表達,文化產品具備經濟屬性和精神屬性的雙重價值,能夠觸及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提升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和體育IP的市場競爭力。因此,促進冰雪體育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需要開發符號化、多樣化的文化產品。
所謂符號化,應結合冰雪體育運動的特點,深度挖掘冰雪文化的內涵,并與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相結合,打造差異化的文化產品體系。所謂多樣化則是不局限于物態的有型產品,還應將視野關注到以影視劇、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多樣化的無形服務產品。通過開發不同的文化衍生品,達到發揚體育精神、傳播冰雪文化、帶動相關消費的作用。目前冬奧會的大多數文化衍生品基本圍繞著冬奧吉祥物的形象設計,這也為未來省市進行冰雪資源開發帶來一定啟示,即是否需要設計統一的代表當地冰雪文化特色的文化符號作為打造IP的第一步。但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產品所具備的文化內涵是IP開發的必備要素,不可缺失。
結合區域發展優勢資源,打造品牌化、精品化旅游線路
冰雪旅游是冰雪產業和旅游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種旅游形式,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內容。伴隨冬奧會的日益臨近,我國冰雪旅游的發展勢頭日益呈現積極態勢。2020年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8年至2019年冰雪季中國冰雪旅游人次達2.24億,冰雪旅游收入約為38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7%、17.1%,我國冰雪旅游人均消費為1734元,為同期國內旅游人均消費的1.87倍。冰雪旅游正逐漸成為人民群眾廣泛接受的生活方式,在全國各地積極發展冰雪旅游產業的背景下,各地應充分結合區域發展優勢資源,積極打造一批兼具地方民俗風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主題精品線路,促進冰雪旅游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例如,作為冰雪旅游十佳城市的領頭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具有發展冰雪旅游的各項優勢資源。目前,哈爾濱已經形成了多條冰雪旅游品牌線路,包括哈爾濱-亞布力-雪鄉、哈爾濱-鳳凰山雪谷-雪鄉等在內的定制游主題產品受到游客的廣泛歡迎,實現以點帶面的合力效應,擴大了哈爾濱市發展冰雪經濟的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力量,打破多方禁錮,延伸產業鏈條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冰雪體育產業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需要借助科技創新之力持續推動冰雪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拓寬冰雪體育的體驗型消費場景,革新傳統的冰雪文化、產品的傳播和營銷方式。通過以上三點進一步突破冰雪經濟在區域、季節性方面的禁錮,以“互聯網+”構建冰雪體育產業發展的新業態。
第一,持續推動冰雪經濟的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2022年北京冬奧會始終秉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理念,綠色辦奧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加持。為節能環保,北京冬奧會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環保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與傳統的氟利昂制冷系統相比節能20%以上,每年可節約用電近200萬度。冬奧會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也注入了科技創新的動力。
第二,科技賦能拓寬冰雪體育的體驗型消費場景。長期以來,冰雪運動以戶外運動、季節運動為主要特征,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室內滑雪、滑冰等場地的建設逐漸興起,并成為文化旅游投資的熱點。不久前,位于江蘇省蘇州太倉市復游城·太倉阿爾卑斯國際度假區正式奠基,目標是打造華東地區規模級的室內滑雪場。突破了時空限制的冰雪經濟,將在科技加持下大力發展冰雪裝備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冰雪消費需求。
第三,科技革新冰雪文化、產品的傳播和營銷方式。隨著5G、VR、AR、8K超高清視頻等技術的應用,冰雪文化的傳播和營銷方式也將從理念到實踐全面更新換代。互動性媒體平臺的應用,可提高大眾對冰雪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吸收更廣泛的群眾參與線上及線下的冰雪體育相關活動,為全民參與貢獻科技力量。
【本文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姝婧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董倩、張頤武、宋瑞等:《面向新發展階段——“三億人參與冰雪”與新時代文旅融合》,《人民論壇》,2020年第35期,第36—37頁。
[2] 吳玲敏、任保國、和立新等:《北京冬奧會推動京津冀冰雪旅游發展效應及協同推進策略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第55頁。
責編: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