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義的美好生活需要,養生不僅是中老年群體關注的話題,青年群體對其也較為關注。隨著社會的變遷,多數年輕人在長期快節奏、工作強度大的環境下透支了精力,導致身體呈現亞健康狀態。95后被標榜為極具分裂的矛盾集合體,想盡辦法創造各式各樣的身體“保養”方法,但在行動上卻背道而馳。95后的“朋克養生”模式與70后、80后甚至90后截然不同。
【關鍵詞】青年 養生模式 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95后年輕人掙扎在放縱與自律之間,其養生模式堪稱矛盾的集合體
保溫杯泡枸杞、艾葉泡腳、推拿刮痧,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些本應該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才有的養生行為,如今也逐漸成為一些90后乃至95后人群的日常生活習慣。因為亞健康、初老恐慌、工作壓力等原因,“初老癥”已開始入侵青年男女,導致多種疾病年輕化。《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指出,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階段群體對自我健康的評價逐步下降,養生不再專屬中老年人,更成為青年群體使用的高頻詞匯。從《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看出,年輕群體更不滿意自己。年紀越小,被困擾的健康問題種類越多。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上,年輕人的困擾明顯高于中老年人,他們對于胃腸問題的擔憂也高于中老年人。
在一個青春被賦予更高價值的時代,因工作生活壓力而提前出現的身體亞健康危機警醒著青年群體:青春已逝去。“年輕”在現代社會被符號化與視覺化,老年化的肉身跡象出現讓“不甘衰老”的青年們困擾不安。“功未成,身已老”的時間焦慮普遍蔓延在青年群體之中。脫發、失眠、超重或肥胖、皮膚健康問題、流行性感冒、內分泌失調等身體危機不斷涌現,特別是90后和00后中存在脫發困擾的比例竟然超過了80后,而00后中多數還處于學生生涯。本應意氣風發的95后不再標榜自己青春無限,他們的社交內容逐漸出現“初老癥狀”“脫發危機”等話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養生成為常態需求,對保健、按摩、運動、醫藥等健康相關消費也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從各項調研來看,95后的健康焦慮程度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父輩70后。
然而較為有趣的是,這代年輕人的養生模式堪稱為矛盾的集合體,他們掙扎在放縱與自律之間。盡管口口聲聲稱自己追求健康,但他們卻經常通宵熬夜、暴飲暴食、蹦迪酗酒。一方面,他們想盡辦法來創造各式各樣的身體“保養”方法;另一方面,他們在行動上背道而馳,瘋狂地追求無序的、凌亂的以及不規律的生活方式。青年群體的這種生活方式被稱之為“朋克養生”,并且他們總結出很多養生方法,如枸杞配酒、喉糖配煙、熬夜配面膜、牛奶配辣條、破洞褲配暖寶寶等。
95后的養生模式與70后、80后甚至90后截然不同
每一代人因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環境不同,在觀念和行為模式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按照生命歷程理論的理解,在同一個時期內出生的人,因其出生時代背景相似,受教育狀況相近,會在價值觀、生活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呈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同時社會變遷給不同的出生隊列打上各自時代的烙印,社會變遷越劇烈,該隊列在相同年齡階段與其他出生隊列的差異也越大。從年齡分層理論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經歷生命過程與社會變遷,這兩個方面相互交織,使得個體歸屬于不同的社會年齡階層。
社會變遷是對歷史傳統既批判又繼承的過程。影響社會變遷的有環境、人口、社會制度、社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科學技術、經濟等因素。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是人類社會變遷的基本前提,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又使得年輕一代在知識獲取與更新、運用這些先進科學技術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斷發展變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社會變遷必然帶來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一定價值觀念支配下,為滿足需要而在各種生活領域中進行活動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反過來會影響社會變遷。下面,我們來比較分析95后的養生模式與70后、80后、90后之間的異同。
70后是指出生于1970年至1979年的人口。對于70后來說,他們成長的時代是計劃經濟以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這一時期物質產品相對匱乏,社會流動較慢,文化變動速率不高,社會正在逐漸走向開放,新的思想觀念開始傳入,但傳統保守的觀念和力量依然具有較大的影響。70后群體的思想觀念介于保守與開放之間,他們開始面對親人的逐漸逝去,逐漸意識到養生的重要性,并注重每年去體檢,希望早發現早治療。70后更注重日常生活習慣、飲食搭配和健康之間的關系。健康與輕食、健身關聯在一起,他們的保健方式顯然更加多元。比起一種內在平和的健康狀態,他們更希望健康同樣能表現在精神、體態上。
80后是指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的人口。1978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分水嶺,80后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經歷的是一個經濟騰飛、空前活躍的時期。在社會主流文化影響的同時,形形色色的新思想沖擊著他們還不夠成熟的心靈,80后的童年生活比70后相對富足,所受教育比70后更加開放。改革開放初期,80后在學校接受社會主義文化的熏陶,而由于國門開放,各種思潮的涌進,使得80后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多元價值取向,同時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他們與上一代相比更加靈活、開放、個體化。80后經歷了80年代的變革、90年代的開放、2000年的世紀之交,他們身上有著許多獨特的標簽——獨生子女第一代,物質精神生活相對豐富,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思想更加開放超前等。80后的養生模式比較注重餐飲均衡營養,作息規律,通過自律的方式調整身體狀況。
90后是指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的人口。這一代人出生時,我國改革開放已顯現出明顯成效,是經濟快速增長和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這一代人不僅擁有自由奔放的想法,也對未來持樂觀態度。從90后成長的具體過程看,當他們在兒童時期的時候,市場經濟已經基本確立,中國變得更加開放,同時互聯網的出現使得90后擁有自由奔放的想法,作為“網絡一代”,他們更愿意積極地自我表達和彰顯個性。隨著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存發展壓力逐漸增大,他們身上也催生了更加清晰、理性、務實的個體發展意識。
隨著國家發展與社會變遷,95后的成長環境、教育水平、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優質化,這使得95后思想更加獨立。95后的養生模式展現出其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身體認同的拉扯與迷失。95后更愿意用錢換健康。2020年10月,中央財經經濟信息聯播報道了90后養生熱。統計結果顯示,90后成保健品購買主力,甚至有90后每月花2000元用于購買保健品。在同年“6·18”期間,眼部保健類產品銷售同比增長4126%,蛋白粉同比增長751%,維生素類產品同比增長387%。年輕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消費主力軍,其中95后、00后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6%。值得警惕的是,雖然他們一邊透支身體一邊服用各種保健品,但這種“朋克養生”模式并不能彌補身體透支帶來的損害。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丁香醫生發布的《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在對健康狀態的自評中,從70后到00后,越是年輕群體、自評分值越低,97%的受訪者存在與健康相關的困擾。95后看似矛盾的生活主張,如果置于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來看,則變得有跡可循。和70后、80后完整經歷時代相比,95后對于經濟增長放緩與職業變動所帶來的無力感,對人生無常與及時行樂的反思,職場焦慮與健康焦慮交織,“朋克養生”模式反映出95后“惜命”與焦慮并行的復雜心態。比起年長人士,年輕人對于健康的關心并不會更少,他們的健康期望值和年長人士相差無幾,受到的困擾甚至更多。
幫助青年群體走出“朋克養生”模式
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義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也是決定勞動生產力的關鍵因素,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但“朋克養生”這種模式效果微乎其微,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所以,95后青年對自我身體的反思性建構展現了其意圖在現代社會的多元選擇中形成一種穩定的自我放縱與自我養生的努力。如何幫助青年群體走出“朋克養生”模式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流派的開創者之一理查德·塞勒提出“助推理論”。所謂“助推”,就是不強迫你,也不剝奪你的自由選擇權,只是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做個引導,就能幫助人們作出更好的決策。大多數的95后愿意且希望通過自律、朋友監督、APP打卡等方式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狀態。一般而言,95后選擇的方法與助推理論更為契合。助推理論是通過優化決策時的環境,幫你作決策,而非替你作決策。對于95后青年群體關注的減肥問題,確實肥胖與許多致命疾病密切相關,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我們可以通過助推理論對青年群體進行健康促進,將助推方式融入個人社會化的途徑。
社會化可通過家庭、學校、大眾媒體、工作單位等場所實現,也可在同輩群體中獲得。在家庭社會化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師,父母施教也是最初的社會化途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給予與拒絕、支配與服從、教化與模仿等對個體社會化影響較大。因此,父母的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對身體的關注程度對孩子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學校也是個體進行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學校以獨特的方式幫助個人進入成人世界作準備,通過課堂教學、師生關注、知識傳遞、同學激勵等,幫助個體進行社會化。因此,國家從宏觀層面制定了多項規定,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要求全社會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培養包括青年群體在內的全體民眾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提高他們的健康素養等。工作單位是個人進行社會化的職業場所,人們會在工作實踐中發現許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工作單位可以通過助推方式幫助員工選擇健康生活模式,比如組織員工參與運動打卡、食堂提供豐富多樣健康類食品等。
同輩群體在社會化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95后平時少有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同伴約就不想運動,這也折射出一些青年生活缺乏自律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中國歷史上就有管鮑之交、布衣之交、金蘭之交、刎頸之交等美談,結交志趣相投、有健康愛好的同輩群體對青年人形成個體健康觀念,以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大眾媒體是現代社會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人們所接受的價值標準、知識技能等都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其對個人文化規范、健康生活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互聯網、智能手機、短視頻傳播等現在已成為個體社會化的主要力量。成長于信息化時代的90后青年,更擅長接受與嘗試多元的信息技術。健康知識的傳播速度相比過去有了更快的提升,各式各樣的身體“保養”手段也層出不窮。因此,可以充分運用大眾媒體,將正確的健康觀念引入青年群體生活,如媒體可邀請著名娛樂文體明星擔任“健康大使”,向青年群體宣傳正確的養生觀念和模式。
(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美]卡斯·桑斯坦:《為什么助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②李春玲:《代際社會學:理解中國新生代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獨特視角》,《中國青年研究》,2020年第11期。
③魏莉莉:《青年群體的代際價值觀轉變:基于90后與80后的比較》,《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10期。
責編/張忠華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