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戰略上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考試”、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和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中國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必要條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在貫穿著歷史邏輯和豐富多彩的實踐邏輯,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戰略價值 重要經驗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標志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從更具歷史性與長遠性、整體性與全局性上深入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價值和重要經驗,將有利于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利于更深入地分析、更科學地落實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和行動舉措,有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價值
一是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絕非一種空論,而是被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史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具體實踐證明了的客觀真理。同時,這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始終遵循的根本立足點,或者說是必須始終堅持的必由之路。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戰略目標、應有之義,不斷賦予新的目標要求,非常生動、具體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與時俱進和突出成就,進一步彰顯出了這條千辛萬苦探索出來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合規律性、先進性、優越性,以及其階段性戰略目標、任務的合目的性、必要性、適宜性。
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馬克思主義認為,量變引起質變,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積累的過程就不會發生質變;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發生質變。所以,中國夢一定能實現,但不等于馬上就能實現,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必定要經歷許多個階段、要走很長的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步,因而是中國夢這一大格局和主坐標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國夢奠定牢靠而又必不可少的基礎。更為確切地說,只有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才能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起沖鋒,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考試”。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用“進京趕考”比喻我們黨執掌全國政權后所肩負的新任務、所面臨的新考驗。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來講,“趕考”就是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人民的幸福,因此對中國共產黨人而言,“趕考”從來都是進行時,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都在“趕考”之路上執著地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為了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還是前面那場考試的繼續。如是而言,面對這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要考試內容的考卷,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奮力作答,書寫出了更加優異的成績。
四是兌現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和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從改革開放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算起,中國共產黨人便從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的高度,自覺把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戰略部署和歷史重任接續奮斗,成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向中國人民和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面前立下的“軍令狀”,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面對莊嚴承諾和自覺立下的“軍令狀”、為了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把握形勢,信心堅定地帶領全國人民頑強奮斗、不懈努力,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得到了人民的認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五是中國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從來都不只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能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也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人類社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事情辦好了,就是在為人類社會作貢獻。不僅如此,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殷實寬裕的美好生活,意味著我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躍上了新的臺階,這不僅必然有力促進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而且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諸多有益經驗,特別是在解決當前許多國家共同存在的問題如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中取得的經驗成果,作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與國際社會共享,贏得國際社會的贊同,就是中國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作的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經驗
一是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所以能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關鍵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黨的領導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作為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綜合施策,不僅從理念、方針、戰略上,而且從政策、舉措和步驟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謀好了全局、把好了方向、抓住了機遇,經過偉大斗爭,最終戰勝了各種重大挑戰、抵御了各種重大風險、克服了諸多重大阻力、化解了各種重大矛盾,奮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一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領導作用是任何其他組織都不能代替的。只有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由中國共產黨為之掌舵,才能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根本保證。而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確保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就要堅定不移地全面從嚴治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的同時,順應人民的意愿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確保全面從嚴治黨成為常態,抓好思想從嚴、作風從嚴、執紀從嚴、制度從嚴、管黨從嚴、治吏從嚴、反腐從嚴,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持續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和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以及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不僅創造社會物質財富,而且創造社會精神財富,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牢牢堅持并不斷拓展深化的根本政治立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就是因為有人民群眾的贊成和支持,有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團結,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和奮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眾同樣始終是不可或缺而又磅礴強大的力量,要更加緊密地依靠全體人民,請人民群眾作為各項工作的最高評判者,同時更好地集聚全體中國人民的智慧。在中國共產黨人眼里,人民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所以,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仍然必須一如既往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始終做到為了人民的幸福而謀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需要協調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基本內容,決定和制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發展。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可能。反過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對物質文明和生產力發展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只有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與物質文明相適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換句話說,只有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實踐證明,正是因為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堅持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了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因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也正是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根本條件和根本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同時搞好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增強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順利向前推進。
四是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要解決我國的問題,基礎和關鍵是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正是由于堅定不移地貫徹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才能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發展全局也由此發生了深刻變革。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要想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為安全、更可持續地開拓發展新境界并確保其有序有效地達到發展新水平,仍然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
五是統籌兼顧并下大力氣破解重點和難點問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是矛盾分析法的基本要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黨中央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一方面系統謀劃、整體設計、全面部署,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另一方面把那些不能忽視而且必須應對的各種重大挑戰、會加劇不平衡的發展短板、必須防范化解的重大風險作為重點和難點下大力氣解決,因而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特別是近幾年來有針對性地采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等系列措施,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中起到了具有關鍵性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統籌兼顧,頂層設計覆蓋全領域、全人口、全區域,做到“五位一體”全面進步、惠及全體人民、城鄉區域共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實現“全面”,又要抓重點。
總的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在貫穿著歷史邏輯和豐富多彩的實踐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經驗既是以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為根本、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并運用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取得的現實成果,還是對這些規律的豐富和發展,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重要的指導。
(作者為重慶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重慶市教委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研究闡釋專項課題重大攻關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項目編號:19SKZDZX03)階段性成果】
責編/于洪清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