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主動接納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視野中觀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為深入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作出宏觀考量與微觀研究相結合,民族立場與世界眼光相結合,歷史審視與現實觀照相結合的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中華文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理解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進程中的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很難繞開兩個維度,即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在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基礎上,如何承載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以及對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這一過程也是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中華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主動接納
近代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致力于從西方尋求動力,但經過“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等嘗試,最終都走向失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打開了一扇窗口,中華文化接納了西方社會孕育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體系內生根發芽,與此同時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長期以來,一些人存在一種思維誤區,認為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是偶然性事件,似乎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聯性不強,無意中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接納的主動性。事實上,這并非一種偶然的文化嫁接,而是具有文化交融深刻規律的內在必然性。
近代以來,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經歷了“刺激——反應”的模式,當西方強勢物質文明對東方中國的文化場域產生較大影響的時候,東方文化的反應也十分激烈,但是這種反應的著力點并非西方文化的全部,而是僅僅局限于狹隘的物質文化領域。當單一的物質文化追求難以實現的時候,又轉而尋找西方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力量。然而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到辛亥革命,證明一味西尋的路徑是走不通的。這就倒逼我們反求諸己,于是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對傳統文化的激烈批判,這一批判過程是對自身文化進行重新認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認知的過程。這不僅為自身文化的發展探明方向,也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的到來提供了準備。馬克思主義以批判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剖析,為近代以來儒家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推崇強勢物質文明的西方文化在中國“跌落神壇”,成為國人反思和批判的對象,而馬克思主義內在價值成為國人新的推崇。
文化轉化需要特定條件
在毛澤東同志看來,文化轉化是一種高級的人的思維活動,需要特殊的群體去完成,同時這些人還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是要對一種文化或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文化化育一個民族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分為世俗生活的心理結構和政治生活的思想結構,有學者把這兩種結構形成的傳統稱作“一般性傳統”和“實質性傳統”,而文化的本質正是需要從實質性傳統中獲得理解。正因為實質性傳統的存在,經過五四時期的激烈批判,由儒家思想長久浸潤的“封建社會產生的社會結構和心理結構也并未遭受資本社會的民主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沖毀,舊的習慣勢力和觀念思想仍然頑固地存在著,甚至滲透了人們意識和無意識的底層深處”。因此,毛澤東同志認為,文化轉化的使命要交給對該文化或思想具備跳脫出“當局者”身份的視野和能力的特殊群體。
二是要有開創精神。林克在2002年出版的《我所知道的毛澤東——林克談話錄》中闡述了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慧能自幼辛勞勤奮,在建立南宗禪時與北宗禪對峙,歷盡磨難的經歷,他不屈尊于至高無上的偶像,敢于否定傳統的規范教條,勇于創新精神,以及把外來的宗教中國化,使之符合中國國情,為大眾所接受等特征”。可見,這種開創精神使得儒家思想不再囿于“儒教”的宗教化理解,而建立在“儒學”學術性、科學性的基礎之上。毛澤東同志不僅深刻領悟儒家在中國精神領域和世俗生活領域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能從一個被儒學浸潤、滋養,被儒家文化包裹的文化氛圍中跳脫出來,對其進行的反思不可謂不深刻。毛澤東同志將中華文化放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縱橫比較,不僅彰顯出毛澤東深諳中國儒學傳統精神實質,更凸顯了他求變之思所具有的世界眼光和批判維度。
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兩個向度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貫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家入儒豐富了漢儒,道家入儒豐富了理學,佛學入儒豐富了心學。毛澤東特有的文化批判視角,不僅源于他對中華文化數千年綿延發展的深刻認識,更得益于他對西方文化的深刻洞見,尤其是對西方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于毛澤東同志而言,對社會主義的追求與他長期以來被儒家文化影響所獲得的思想上的某種傾向之間形成了一定的關聯與契合。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與對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深刻領悟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兩個重要前提,這種轉化是一種保留原有思想合理性內涵的、融入新理念的揚棄,是繼往與開來相結合的過程。
傳統家國情懷向現代愛國主義情懷的轉化。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國”理念似乎逐步轉化為現代政治地理學意義上的“國家”理念。從傳統的“家—天下”結構到“個人—民族國家”結構的轉化并不是中華文化的自覺行動,而是西方強勢文明沖擊下中華文明作出的回應。基于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對基于家庭的東方文化的沖擊,在實踐上內在地要求中華文化要盡可能多地、盡可能快地從家庭釋放出西方現代文明所需要的個人;而在國家層面上,盡可能地擠壓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天下的界限,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無物理界限的天下概念向有物理界限的現代民族國家概念轉化。儒家思想在世俗權力的縱向關系上構建了從個人到國家的權力體系和責任倫理。近代以來,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文化遭遇了五四運動這樣激烈且沉重的打擊,盡管政治權力在文化批判的整體氛圍中快速式微,但是這并未完全打破普羅大眾在世俗生活中幾千年來構建起來的生活基礎,除了形式上的傳統被破除之外,并不能從心理結構上打破傳統同構的根基:家族的觀念、鄉鄰的約定俗成和公序良俗。毛澤東同志正是將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在革命斗爭中予以激發,愛國主義精神才得以構建。毛澤東同志深諳儒學傳統關于家國情懷的文化精髓,并在革命戰爭年代將其踐行,彰顯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精神。
民惟邦本理念向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轉化。對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定位經歷了漫長的認識發展過程,人類史上普遍存在一種認識:人民群眾不過是權力所管治的對象,其群體力量的爆發往往都是被動于政治力量的極限壓迫,從來不是一個主動創造歷史的群體。毛澤東同志并不否認傳統的民惟邦本思想,不同的是他將其蘊含的傳統智慧進行革命的轉化,即人民群眾從傳統的被動于政治力量的群體形象轉化為一個能動的歷史創造主體,從而進一步揭示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
毛澤東同志開展農民運動,并不是為了迎合西方現代文明強加給中國的需求——從土地上釋放出現代性意義上的個人,而是為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滋養下的中國人民所蘊含的歷史進步力量,這種進步力量毋庸置疑源于文化的深層次力量。毛澤東同志領導的農民運動雖然以打破舊傳統的方式出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歷史舞臺上,但是這些行動并不能說明毛澤東同志沿襲了新文化運動所秉持的對傳統文化激烈抵抗的態度,相反,毛澤東同志深諳中華傳統文化所蘊藏的宏大、深遠、持久的力量,他所反對的只是落后的、腐朽的形式上傳統,而并非實質上蘊含核心精髓和智慧的傳統,由此還挖掘出利用實質性傳統來發動人民群眾的文化力量。可見,毛澤東同志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文化道路,即“利用傳統來打破傳統,利用傳統來成就革命”。在毛澤東同志看來,傳統儒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示在中國歷史上未能真正引起統治階級重視,但在面對西方現代文明所強調的個體的主體性力量時,毛澤東同志適時將這一警示轉化為人民群眾主動構建歷史的主體性意義,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從此,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被動狀況從根本上得以扭轉。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把每一個人皆納入到能動歷史創造活動中,使得他們有機地融入國家治理,擺脫了傳統理念中僅是被治理對象的宿命。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使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傳承和弘揚“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宏偉格局,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充分發揚中華文化中“向上向善”的道德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國有德而興、人有德而立的基礎。汲取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民族團結、國家發展才能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更新中華傳統文化中“以德治國”的治理理念。“以德治國”是中國即便在歷史洪流中飽受內憂外患,仍以其頑強、深厚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持續數千年的智慧。時至今日,于中國社會穩定繁榮而言,意義深遠。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縱觀華夏青史,法為儒所用,儒為法所依,法治傳統與王道人治傳統并行不悖,二者相輔相成,彼此制衡,以謀政治清明、社會有序。如此益處在于能夠有效規避社會唯法是從的僵化,也不易陷入人治無度的失序。新時代,更新中華傳統文化中“以德治國”的治理理念,與“依法治國”相得益彰,是實踐層面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
中國共產黨著眼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著力于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展現出治國理政的深厚文化底蘊,體現了對文化傳統的創新運用和對治國理政的歷史傳承。
(作者為上海市教育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