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國際減貧事業的中國經驗:治理規律與創新路徑

【摘要】21世紀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減貧之路。中國減貧的成功道路驗證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中國減貧的成功經驗還表明,政策創新是消除貧困的制度保障,國家動員和社會參與是消除貧困的力量源泉,公平公正是消除貧困的價值遵循。未來,國際減貧事業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強化政府間的合作,發揮國際組織的作用,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關鍵詞】中國減貧  農村土地改革  最低生活保障  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盡管表現形式和程度不同,貧困是人類歷史上恒久存在的現象。國際社會為消除貧困,采取了諸多措施,如經濟增長、社區發展、就業促進、社會保障等,并取得了積極的政策效果。中國的貧困問題既有東部、中部、西部等區域化特征,也有城鄉二元化特征。從區域化特征看,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從二元化特征看,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中國減貧立足本國國情,深刻把握中國貧困特點和貧困治理規律,為人類減貧探索了新的路徑。

農村土地改革與市場化轉型減貧: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大批農民工從農村流動到城市,成為緩解農村貧困、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為中國社會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心議題是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國家今后發展的基本方略。

在農村,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普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農村改革的結果是,全國主要農產品產量有了大幅提升,農村勞動者家庭副業開始了專業化生產。一方面,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30476.5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40730.5萬噸,棉花產量從1978年的216.7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625.8萬噸,油料產量從1978年的521.8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1191.0萬噸,茶葉產量從1978年的26.8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41.4萬噸,水果產量從1978年的657.0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984.5萬噸;另一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組織架構瓦解,集體經濟全面走向個體經濟。

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推進,城市的改革步伐也逐步加快。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內鼓勵私營企業發展、推行勞動合同制,對外吸引外國投資、擴大進出口貿易,商品經濟和自由市場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開始復蘇。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基礎越來越雄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24.1億元增長到2002年的105172.3億元,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增長到2002年的8214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GDP增長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以上,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改革和市場化轉型的帶動下,計劃經濟時期嚴格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開始松動,大批農民工從農村流動到城市,成為緩解農村貧困、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社會保障制度減貧:在維護居民生活權益、保障其基本生活安全、遏制城市貧困規模繼續擴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家著力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制度。為了有效解決城市新型貧困問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運而生。1999年9月28日,國務院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城市低保制度的覆蓋對象,除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救濟對象外,主要針對下崗失業工人及其家庭成員。在城市低保制度成功運行的基礎上,2007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標志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覆蓋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

實踐證明,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維護居民生活權益、保障其基本生活安全、遏制城市貧困規模繼續擴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城市低保人數從1999年的256.9萬人增加到最高2009年的2345.6萬人,農村低保人數從2007年的3566.3萬人增加到最高2013年的5388.0萬人,城鄉低保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在5%左右。可以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滿足了貧困人群基本生活需求,在推進經濟改革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內,統籌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初步建成。此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為國民生命健康和安享晚年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各項社會福利制度,保障了老年人、殘疾人和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需求。住房、教育則與社會救助、社會保險一起,織就了兜住貧困人口的社會安全網。

地區經濟發展減貧:從農村扶貧開發到精準扶貧,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

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肇始于改革開放以后的農村扶貧開發。農村扶貧開發通過地區經濟發展,消除區域性貧困,主要包括救濟式扶貧和開發式扶貧。為此,國家設立專門行政管理機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農村扶貧開發的組織協調工作,并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

近年來,國家把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要戰略部署和政策動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精準扶貧,就是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在這一宏觀背景下,脫貧攻堅成為引領性的政治任務。201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

精準扶貧方略,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是中國減貧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減貧不同于西方社會的本質區別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是我國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落后走向先進、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生動體現,也是黨和政府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動體現。與“兩大奇跡”相伴的是,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減貧之路。概括起來,中國減貧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中國減貧的成功道路驗證了“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經濟和社會發展了,才能真正擺脫貧窮、最終戰勝貧窮。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市場化改革,沒有好的富民政策,沒有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消除貧困就無從談起。因此,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

第二,政策創新是消除貧困的制度保障。在改革發展進程中,黨和政府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政策創新,有效化解了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精準施策,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代表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充分發揮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構建起消除貧困的長效機制。

第三,國家動員和社會參與是消除貧困的力量源泉。中國減貧的成功經驗還說明,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消除貧困的強大力量。無論是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推進,一方面離不開自上而下的國家動員和公共財政支持,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第四,公平公正是消除貧困的價值遵循。公正是社會的首要價值,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普遍受益而非兩極分化。消除貧困的目的是減少貧富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無論是精準扶貧戰略,還是社會保障制度,都是緊緊抓住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踐行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消除貧困的國家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中國減貧道路的典型特征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一再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國際減貧事業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加強國家間合作,不斷改善人類生活條件

當今世界,貧困仍然是人類面臨的一大難題。各個國家盡管意識形態和發展道路不盡相同,減貧措施也千差萬別,但是謀求人類福祉、創造美好生活的發展目標不會改變。聯合國、世界銀行等一些國際組織,也在國際減貧事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著眼于未來,國際減貧事業應加強國家間合作,求同存異,共同消除貧困這一人類社會之殤。

首先,國際減貧事業需要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如果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沒有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個別國家動輒以惡性競爭、打壓或者戰爭謀求自身利益,國際減貧事業就將難以向前發展。

其次,國際減貧事業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沒有大自然的饋贈,人類就無法生存。沒有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就會面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窘境。全球氣候變暖、熱帶雨林遭到破壞以及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都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致命威脅。只有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解決好糧食和其他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產問題,不斷改善人類生活條件,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貧困問題。

最后,國際減貧事業離不開各國的合作。推動國際減貧事業發展需要各個國家團結合作、守望相助,共同戰勝貧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國際減貧事業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強化政府間合作,發揮國際組織作用,建立多邊合作機制,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②韓克慶:《土地改革、脫貧攻堅抑或社會保障——中國農村減貧的成功經驗》,《理論學刊》,2021年第2期。

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新華社,2021年4月6日。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銀冰瑤]